科研厉害,生活也精彩——听诺贝尔获得者Paul Nurse作报告

  • 姜春燕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9-13
  • 329
Paul Nurse在报告中 杨天鹏摄

9月12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务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第142场报告会。诺贝尔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长Paul Nurse 发表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海静主持论坛。

Paul Nurse 应邀作了题为《Making science work》的主题报告,主要从科学为了什么,科学能做什么及中英两国的科学现状进行了探讨。

秋高气爽,学子翘盼首场论坛

新学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国科大2013级硕博生对知识的渴求高涨,报告会在下午3点半举行,然而离开场一个多小时,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同学们早早在礼堂坐下,期待与诺贝获奖者Paul Nurse 进行近距离接触。一位同学激动地说:“我早早就来礼堂等待了,一个是因为这是入学以来的第一次人文论坛,第一次与世界级的并且是诺贝尔获奖者近距离接触,一方面是激动,另一方面更是一种激励;另一个原因是刚刚硕士入学,存在太多的迷茫,对这次报告存在诸多期待,希望其可以帮忙解答一些疑问”。

下午3点30分,Paul Nurse爵士在李海静院士的陪同下进入礼堂,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直面挑战,发挥科学新光彩

Paul Nurse在报告中讲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这所机构是一个知识的摇篮,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在科学与工程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光和热。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作为研究的科学家,也是皇家学会的会长,今天来这个地方是要庆祝中国和英国科学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特别是中国科学院与皇家协会之间的联系。接着他回顾了中英两国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两国在科学领域的共同协作发展。

作为科学工作者,如何来做我们自己的工作?Paul Nurse讲到,首先,良好的科学研究工作,应该是非常开放地进行,应当用这种良好科学工作的价值,来支持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他讲到,科学的核心那就是要有能力来证明有些东西是不正确的。好的科学家应当要有批判精神,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科学知识是要通过不断地探视才能够有所进步。这样,知识才能够变得更加可靠。作为科学家本身,对科学研究应当有足够由好奇和热情提供的动力。他指出,对于出资赞助的机构需要关注的就是那些比较高层次一点的重要性,而不是过度的挑剔。其次,对于团队合作,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这些成果的应用通常都是跨界的,跨学科的,而且需要团队合作。即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渗透性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让思想和人员在这之间流动。第三,Paul Nurse 讲到两个主要的挑战,一是气侯变化,另外一个是粮食安全。中英两国在气侯变化方面,首先必须要支持高质量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气侯,需要进一步观测气侯,部署更多的观测技术条件,来开发新的模型来预测未来的气侯变化,以及他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我们需要进行研究,进行创新。第三,需要科学家和公众和政治家展开交流,讨论气侯变化方面的问题,这样的话,才能够给出最好的气侯科学方面的建议,不会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同时,对于转基因粮食的辩论,Paul Nurse也进行了独到见解。他讲到,首先我们需要更好地让观众参与进来,科学家一定要听从公众的意见,来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并且通过科学的方式回答他们的问题。其次我们必须要在公众舆论当中引发高质量的辩论。科学家要从最开始就参与这种辩论,确保辩论都是有实质性的根据。

Paul Nurse引用皇家学会跟中国合作50周年纪念日,温家宝总理来伦敦参加皇家学会的话,要自己创造机会。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都有共同的创造力,我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并且把我们的合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最后他引用院长之前说过的一句话“科学是现代生活当中的重心,科技是最为可靠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获得自己和自然界的知识”,通过这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充满怀疑的这种研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

现场互动,学子奋勇提问发言。

提问环节,学子们纷纷举手发言。Paul Nurse一一给与耐心、细致的解答。

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几位听众。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管玉艳说:“以前总认为大科学家尤其是诺贝尔经获得者是那种严谨甚至非常苛刻的人,今天彻底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我也知道了,很多成功的科学家,不仅仅科研很厉害,自己的生活也很精彩,就像Paul Nurse 教授,他竟然会开飞机和滑翔伞。他这场报告,我收益很大,作为科学道路上的新手,我明白了科学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怕苦累,为科研事业添光填彩。”

 
          
责任编辑:姜春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