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课程之地球信息科学系列讲座

  • 李秦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6-28
  • 524

6月18日至26日,地球信息科学进展系列讲座由童庆禧院士首讲遥感技术发展的前沿,到岳天祥研究员的地球表层系统模拟分析原理与方法,七堂内容丰富的课程让研究生院学子对地球信息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曾经有权威杂志说到:21世纪,是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时代。而美国劳动部在今年早些时候提出,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角度来看,地球空间科学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上至国家政府,下及普通百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军事和民用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潜力。其中,遥感应用也在近四十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从高级军事侦测卫星“锁眼”,以快、好、省为标志的小卫星GeoEye,到公益性系列卫星的发射,遥感卫星时空分辨率的提高与地球卫星观测系统的建立与共享,这一系列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童老师在课上引过一句诗: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科学的进步最终要服务于人类,而这句诗是对遥感应用最贴切的写照。数字地图,Google Earth,突破了国家、政府功利性的局限,使地理信息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更加面向个人应用和商业拓展,并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数字地球的产生也引发了搜索技术上的竞争以及空间数据和信息商业化服务的热潮。

    说到数字地图,不得不提到地图学在地理信息科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而来自北京地理所的齐清文老师,在他的讲座中将地学信息图谱的概念带给了我们。地学信息图谱,由中国科学家首创进行研究的理论方法,目前在国际上有肯定也有争议。一般我们说的“谱”是按照对象的类别或系统采取表格或其他较为整齐的其他形式,编辑起来供人们参考的书。主要可以分为外表/解剖形态或结构图谱、地表景观或特征物图谱、分析表达图谱以及综合图谱。那么引申出的地学图谱是按照一定指标递变规律或分类规律排列的一组能够反映地学空间规律的地图、图表、曲线或图像。目前,地学信息图谱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如何归纳、整理各种特征、制定描述参数、综合集成以及纳入人工智能机制。在其他领域,我们见到各种类型的图谱,比如指纹图谱、京剧脸谱、生物基因图谱等,其实是将内在的本质图案化,再进行归类和选取典型,使之与符号相似并具有认知意义。那么在地图图谱的研究中,能否将这些生活的例子拿到地理科学中来,提炼或者综合这些不同的模式来设计建模标准,将地图信息进行智能化提取,应该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责任编辑:李秦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