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研究生到卢沟桥参观学习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创建于 2005-11-18
  • 1129
【新闻网讯 马菲菲】11月13日,星期日,秋高气爽。信息学院2005704班的党员同学来到了举世闻名的丰台区卢沟桥参观学习。 卢沟桥又称芦沟桥。在丰台区卢沟桥镇永定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距今已有近810年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 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一块,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同时,这里也是联系北平与外界的要道,著名的平汉铁路就是从这个地方经过。这里是中国军队支援北平的咽喉要地,中国西北军第29军在这个地方驻扎了一个营的部队进行防御,当时在丰台以南的南苑尚有29军主力部队集结,两支中国军队互为犄角之势,对驻扎在丰台的日军形成威胁。而日军如能占领卢沟桥及桥东的宛平城,则能全面掐断北平的外援,使北平变成一个死城,实现其不战而胜的目的。 于是,1937年7月7日,日寇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进攻。驻宛平县城的守军奋起还击。卢沟桥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炮声,抗日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我们一行人来到卢沟桥。在门口看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当中有党员、学生、普通游客,还有祖国的未来和年过八旬的老人。还没有上桥,远远地,我们已看见桥前那块著名的由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碑亭。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顿时油然而生,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景色至今还在,只是人已经变了,时代也变了。上桥后,桥栏上形态各异、数不胜数的石狮子迅速的捕捉了我们的目光,狮身上偶尔还能看到明显的伤痕,也许就是六十多年前两军对垒的刺刀和子弹留下的。桥下,永定河水大约已经干了20年。望目远眺,我看见了铁路和早已是杂草丛生的河床,幻想着68年前还有河水的时候,刺刀、黑烟、弹坑,仿佛那一幕就在眼前。敬爱的先烈们用他们的在血肉之躯来抵抗钢铁武器的进攻。桥面的中间还保留着修缮前原始的桥面,经过风化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面清晰地呈现着岁月的痕迹,它们见证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从卢沟桥出来,我们去了坐落在宛平县城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大型纪念馆。里面正在举办《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展出了大量的历史档案、照片和实物。整个展览共分8个部分,分别是《民族危急 救亡兴起》《国共合作 共赴国难》《中流砥柱 抗战灯塔》《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浴血疆场 民族壮歌》《得道多助 国际援助》《历史胜利 巨大贡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走到《民族危急 救亡兴起》展区时,我们详细了解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背景;走到《国共合作 共赴国难》展区时,我们知道了许多国军和红军在抗日的立场问题上有着共同的观点;走到《中流砥柱 抗战灯塔》展区时,生动的光影设备向我们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种多样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对付日寇的战法;走到《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展区时,我们被眼前的展品惊呆了,一张张惨绝人寰的图片,一幅幅万人坑的地图,控诉着日寇的罪行;在《浴血疆场 民族壮歌》展区,我们看见了数不清的名字,他们浴血沙场,共赴国难,显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图片,实物,电影宣传片把报栏壮阔的抗战史展现在我们面前,歌颂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宏伟诗篇。 从展览馆里面出来,我们被触动了,被震撼了,一张张脸上显出凝重的神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学生,我们比别人更有责任记住这段历史,这段教训。我们要努力工作和学习,献身科研,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