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研究所“研究生与希望工程”第八次赴康平捐资助学

  • 陈竹兵 (金属研究所)
  • 创建于 2007-10-29
  • 2021
十月十八日,在金属研究所研究生党总支书记裴亢老师的带领下,由学生会干部和各个班级代表参加的金属所“研究生与希望工程”捐资助学团一行共计十四人,专程赴康平县方家屯镇方家中心小学,看望了被资助的学生并为他们交纳新学期的学杂费。
 
清晨刚刚下过一场秋雨,秋风瑟瑟,寒意浓浓。一辆黄色中巴车,载着金属所的老师和同学正在赶赴康平县方家屯镇,专程到这里捐资助学,并看望在这里一直受到他们捐助的孩子们,这已经是他们自开展“研究生与希望工程”活动以来第八次到这里来了。他们中有曾多次参加过这一活动的老生,也有刚刚入所的新生。他们是在用接力的方式,将希望工程的火炬一年年地向下传递。
 
车在乡间公路上疾驶,车窗外深秋的乡村景色令大家为之兴奋,田间、公路上还能看到秋收的人们在忙碌着,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大家欣喜地看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偏远的农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低矮的房屋翻成了整齐的新房,人们的穿着打扮也变得干净、漂亮了。行驶在平整的道路上,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颠簸,好像路程也变短了。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方家中心小学,见到了已经等候多时的校长、老师和小同学。互相握手、寒暄,好一阵子热闹。同学们分别找到各自班级资助的小同学和他们的家长,谈天、唠家常,很快就相互熟悉起来。同学们详细地了解资助对象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状况,以及他们目前存在的困难,并向他们转达了自己所代表班级同学们的关心和问候,为他们交上了新学期的杂费,将班级购买的工具书和文具送到他们手上,最后还彼此留下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以便今后能够更多地交流。通过交谈,同学们了解到孩子们个个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不需要家长督促,学习刻苦努力;生活上自强自立,课余时间还要帮助父母干家务。同学们都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在“研究生与希望工程”活动中,同学们感到光捐资助学还不够,怎么样能做得更多些呢?于是先后组织了两期针对当地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每期持续一周的时间。授课内容涉及教育理论、科普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理工科出身的研究生们钻研起了教育学、心理学,走上讲台成了老师们的老师。他们不仅展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耐心细致地辅导老师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让老师们了解更多的外面世界,还教他们如何制作PPT和动画。参加过培训授课的同学们回忆起来当时情景,至今还感触良多。十多名同学吃住在当地的老师家,三伏天睡热炕,烤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当地严重缺水,大夏天忙得一身汗,却数天不能洗澡,让这些生活在城里的研究生难以忍受,但是大家坚持下来了,还乐在其中。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这些农村教师们对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的渴望,是老乡们纯朴的感情,还有香喷喷的农家饭。
 
金属所自 2001 年开展“研究生与希望工程”活动以来,先后有27个班级参加,共资助家庭贫困学生47名,已有23名学生小学毕业,目前仍在受资助的学生24名。路静同学是金属所开展“研究生与希望工程”活动以来第一批受资助的学生,今年已经是初三了,个头差不多有一米七的样子。言谈话语中明显长大了,不再有怯懦的神态,代之的是成熟、大方和稳重。谈到今后考高中的打算,她把目标锁定在了康平县一中,这可是闻名全县的最好的高中,甚至一点也不比沈阳市内的重点高中差。敢报考重点高中,足见她对自己多么的自信。与路静同学一起受到第一批资助的小学生有二十几名,现在都已经升入了初中。若不是希望工程的资助,有的孩子可能早就辍学回家了。尽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但是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读书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大家都坚信虽然他们现在还受到经济上的困扰,但是知识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下长大,他们会自信地面对生活,并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改变自己的现状、回馈社会。
 
通过“研究生与希望工程”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了解农村的现实、发展与变化之窗,从而使他们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激发了大家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这便是金属所通过“研究生与希望工程”活动促进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意义所在。
 
不经意间,已经到了中午时分,大家又得匆匆踏上归程。离别之前,大家与受资助的小同学和家长一一合影留念,相信下次再来时会看到他们身上更大的变化,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
 
金属所“研究生与希望工程”活动自 2001 年开展以来, 共有27个班级参加了这一活动,资助贫困学生46名,其中班级集体资助34名,个人资助12名,现已毕业23名。
责任编辑:陈竹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