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活”——孟建伟做客新学期首场明德讲堂

  • 刘晓奕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2-27
  • 229
孟建伟演讲中

【新闻网讯 记者刘晓奕225日,我校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建伟于中关村校区S201教室拉开了新学期明德讲堂的序幕。他从教育与生活着眼,从原因、途径、目的与意义三个方面和听众们分享了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

 首先,孟建伟以张艺谋、莫言、舒婷等为例,讲述了许多“草根”虽然没有获得高等教育却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在于他们拥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所有伟大艺术、科学、哲学等到最后都扎根于生活”,当今教育的问题正是在于将人们引向了书本而非现实,生活是教育的根和本,教育回归生活有如树叶向根回归,教育应为生活服务,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那么教育为何脱离生活?孟建伟认为是脱离生活的知识教育及“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其根源为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改变它就需要建立“科学文化哲学”,将知识论、文化论和生活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其建立在生活论的基础上。科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关系好比“树”与“果”的关系,二者不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是孕育与被孕育的关系。科学生活则是它们的“根”。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应当是全面完整的,不仅关注“果”、“树”,更要关注“根”的教育。

 他还提出,教育要回归并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生命本体、生活世界与生活实践,并要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一方面人是教育的中心和教育之本,另外要引导人们不仅以读书人的姿态读好课堂上的小课本,更以创造者的姿态读好自然、社会和人生这个大课本,此外,现实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让教育的理想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从而使教育引领现实的生活和创造理想的生活,其核心是人是否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并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再次,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再到生活教育的回归,既是一条通向现实生活的道路,又是一条通向理想生活的道路。“好的教育是好的理想生活的标本,理想的教育即理想的生活。”让学生感到读书是幸福的,生活更具现实性、理想性、创造性、生命感。

 演讲结束后,国科大学子就教育回归生活应做哪些努力、具体实现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孟建伟都一一给予了详实耐心的回答,并强调在科学生活中,同学们应注重科学技术发展为人民生活创造的价值,为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迅速提高而努力,并勉励大家更大面积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寻找、创造生活的意义。

 

相关链接:

孟建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理学学士(1982),南开大学哲学硕士(1988),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1999)。20045-9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代表作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论科学的人文价值》等。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学术年鉴》、《中国哲学年鉴》、《哲学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介绍学术观点或转载学术论文百余次。获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次。1995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度)。应邀为全国许多大学做过240余场演讲,并被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大学列入“名人名家论坛”。

责任编辑:刘晓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