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校区】乘风自然,宁静致远——记国科大雁栖湖园区

  • 魏娜 摄影/杨天鹏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0-18
  • 2287
眺望雁栖湖园区
远眺雁栖湖校区
建设中的西区食堂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濒于风光旖旎的雁栖湖畔,环抱于苍翠蜿蜒的群山之中,吸取大自然最清新的空气,安享远离城市最纯粹的静谧,如果你对此还有一丝怀疑,那么我带你去这一方学习的圣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

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国科大,伴随祖国的成长也在一步步壮大。为给更多优秀知识分子提供更优雅的学习科研环境,八年前国科大就在找寻既有青山环绕,又有细流牵引,且交通便利的独特区域,经多方寻觅终于选择落户于美丽的雁栖湖畔。

经过一次次的设计修改,2009年正式启动基础建设。得益于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这片经过精心雕琢的魅力土地即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国科大雁栖湖园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占地面积一期34万平方米,二期10万平方米。园区以国道为界,分为东西两块,整体布局以图书馆为中心,教学科研楼与宿舍平行构建,采用经典的中轴线格局,形成了“东西布局、南北错动”的独特风貌。

由校园西区正门进入,遥遥可见校区标志性建筑物——钟楼,这也是园区最高的建筑。沿着整洁的马路就到了园区核心——图书情报中心,这里将建成现代化的大型数字化图书馆,拥有囊括各个学科的图书、期刊、杂志,能基本满足各学科各层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继续向北深入,便是风格不拘的教学实验楼,本着设计成现代国际化大学的理念,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整齐而不失活泼,既考虑到各建筑体系自成一格,又方便相近学科的交流。校园尽头是生活区,为了提供更好的休息和学习环境,学生公寓采用单人间,形成6~12室一厅的居住空间,并配有齐全的水电暖设施,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能享受自由、方便的居住环境。

东园区建筑与西园区形成交叉分布,由北向南逐渐深入,主轴线上建有大型室内休闲娱乐中心,距两园区宿舍距离合理,向南依旧是教学区、生活区的平行分布。

雁栖湖校区占地面积大,且被国道相隔,日后必然会有大量学生骑车往返于东西两区,学校将修建天桥和地下通道使之联通。也许哪日云淡风轻,你会驻足停留站在高处欣赏校区恬淡的自然风光,看看穿梭其间的行人,思考一下人生,也许还会有番“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我站在桥下看你”的浪漫际遇。

教学区建筑群整体色彩素雅明快,公寓园区采用红色砖瓦,体现出色彩鲜艳、明快的学院格调。借助天然的生态优势,校园绿化也将借景造景、点上成景、聚点成荫,使校园整体融入周围的自然风光。闲暇时,可由校园行至雁栖湖沿堤岸环行,赏四季风光,亦可由园入山,采撷晨之朝露、夕之余晖。

除了整体布局,校园建设过程中还非常注重环保。对于室内环境,建筑材料采用最先进绿色节能材料,许多能源系统也是绿色能源,建设验收后即可投入使用,真正做到了生态环保。对于室外环境,考虑到校内流通多个水系,夏秋两季降水集中时雨水顺山势汇集于校园,于是进一步完善了排水和蓄水系统,既预防了降水对校园的冲击又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了水资源,同时利用丰富的水源建造了内湖,准确切合了我校“山水校园”的定位。

伴随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大学建设中的政府或学校一手包办,我校新校区建设真正做到了民主开放,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使每一位国科大成员参与其中,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小到房屋上一砖一瓦的颜色,都由每位师生投票产生。半年后,当我们入住这位于城郊的现代化园区,看着色彩明艳的建筑群,也许更添几分亲切,也许多了一段往事的记载,更添辛苦奋斗中难得的存在感。如今,校园整体建设已基本完成,后期绿化也将提上日程,“四季见绿、三季见花、移步异景”,你想好要做点什么了吗?

现在,你是否更加想要马上一睹新校区的芳容了呢?闭上眼睛,想象着,如若耳边流淌着一曲优美的《献给爱丽丝》,这是否已让你心底掩藏已久的梦想悸动?

国科大是有梦想和灵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党中央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做中国科研道路上的领头羊。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摆脱了束缚和压迫,但民主和富强的道路还很长。中国人民挺直了脊梁,但我们要让这脊梁挺得更硬。中国人背负着近代的屈辱历史,迫切希望强大起来,带着建国初期党和国家赋予中科院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神圣使命,带着国家复兴的民族愿景,国科大也日益壮大起来,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科研人才。国科大的今天离不开国家的关怀,离不开党和人民的支持。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到国科大的队伍当中,国家更加重视国科大的发展,帮我们建造了如此美丽的科研国度,我们更要作出努力,使祖国更加强大。

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后不久,这个国科大师生梦想的净地、自由的科研圣地的建设项目也即将验收。我们依山傍水的梦想家园,“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山水校园,必将承载着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魏娜 摄影/杨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