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的世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25场侧记

  • 何海波 (研究生院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05-01
  • 478
周海宏演讲

“我这个人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我心存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国欣赏经典音乐的人能够像喝酒的人一样”。

4月20日下午,宽敞明亮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园区礼堂,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带着浓浓的文人与艺术家气质主讲了“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把音乐和艺术这个话题生动美妙、永恒地印在了听众的心灵深处,不但澄清了许多人对音乐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告诉我们现代的社会需要培养感性素质。

音乐何需“懂”

说起音乐,特别是经典音乐,人们都觉得很难懂。“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个人琴弹的特别好,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砍柴人钟子期…..”周教授首先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说起,从知音的含义引出话题:音乐何需懂?我们听不懂音乐,不是因为我们的欣赏水平低,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那种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解说音乐。

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周教授指出“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音乐!‘高山流水’这个故事在主观上给每个人都产生了一种压力。什么压力?就是一定要从音乐当中听出视觉性、概念性的东西。而实际上,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这种视觉性和概念性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听不懂音乐”。

“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欣赏音乐的美,别懂美不美的事。其实我们听什么音乐都像听轻音乐那样,没有必要有那么多负担”。随即,他为大家播放了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整个礼堂顿时沉浸在一片音乐的海洋之中。

如何懂音乐

那该如何去懂音乐,面对听众这样的疑问,“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一块是薄荷糖,我这里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这两个声音给你的感觉,哪个像巧克力,那个像薄荷糖,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这种味觉的感受和听觉的感受产生了联系。”由此开始,周教授详细分析了音乐表现机制,从而解开了理解音乐基础之惑。

“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联觉是人皆共有的基本感觉,日常生活中的联觉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将音乐声音艺术能够表现视觉、情绪、概念等非听觉性内容的原因”。

由此,周教授告诉了听众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我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关键是联觉的体验习惯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努力的——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靠你是否关注它,听懂音乐其实很容易。”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同时播放了一些经典音乐片段与听众互动,让大家在音乐声中深刻地去体会到联觉的表现形式。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随着演讲的深入,听众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音乐该如何理解?“音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表现形式。明确、具体的视觉对象比如家具、水果、长相表现不了,纯理性的抽象概念,比如博爱、平等、经济表示不了”。

周教授指出,“听不出来”不是听众的错,因为那些内容音乐根本就无法传达。理解错误也不是听众的错,音乐内容的理解必然是主观的、模糊的、多样的,这是由联觉的机制决定的。不仅如此,演奏家他们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差别,还怎么要求我们听众和作曲家保持一致呢?

因此,理解音乐何须正确?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乐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音乐是重要的

谈到音乐的作用,周海宏教授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音乐就是耳朵的美餐,经典的音乐就是耳朵的酒、咖啡。音乐对人的影响作用多种多样,音乐影响人的情绪,调解人的行为。自从欧洲某一个大城市在地下通道过街天桥放了音乐以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都直线下降,音乐比警察都管用”。

演讲途中,为了让听众再次感受音乐的重要性,周教授播放了一段放松的音乐,让大家做一个减压的练习,闭上眼睛,想象着高山流水、天高地远,远离城市的院校,远离烦劳的工作,回到了大自然间,跟着音乐深深徐缓的呼吸。整个礼堂便沉浸在在悠扬的音乐声中。

培养感性素质

“作为一个完善的人,我们要获得一生的幸福,我们不仅仅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我们还要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素质。” “没有对美的感性认识,一个民族就没有创造力!” 周教授从生活的角度告诉大家生活中没有感性认识将会怎样,又以苹果公司的成功为例,从社会生存的角度让大家看到感性认识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们头脑当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平行发展的智慧,一个是理性智慧,一个是感性智慧。在社会竞争当中占领强者需要理性智慧,体验人生幸福和美好需要感性的智慧。理性智慧典型代表是科学,我们在座一定有很多有智慧的人,感性代表的领域是艺术,科学赋予我们力量,艺术赋予我们生活诗意,两者不可偏废”。

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价值取向偏离了原有轨迹,实用主义的抬头逐渐弱化了人们对于精神上幸福感的追寻,我们需要审美教育和感性素质的提升,为此周教授铿锵有力地指出:“感性素质、感性智慧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良好的感性环境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保证,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演讲的最后,周教授用一句话总结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及感性素质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整个礼堂便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提问的环节,同学们热情参与。周海宏教授就经典音乐不流行,流行音乐不经典;审美与感性;如何表达出自己想法及音乐设备等问题回答了听众的提问。在这过程中,主持人马石庄副院长与周教授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及其良好的互动,让听众再次领悟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笔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一位同学,这位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说道这场演讲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理性智慧与感性智慧的关系,理性智慧可以创造幸福的条件,但是想要感受到幸福却必须要有感性智慧。“周教授给咱们放了一张他去桂林旅游时在游轮上拍的照片,一对夫妻在游轮上呼呼大睡,桂林最美的就是这三个小时水路的漓江,可是这对夫妻却花了好几百块钱跑到游轮上睡觉”“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连欣赏美的感受都没有了,就算有一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这又能代表什么呢?”“这场演讲给了我很多感悟”。

这也是一场让笔者感悟颇多的讲座。纵观整个演讲,周教授话语幽默, 充满了激情,丰富的肢体表达,以完美的表现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演讲的过程中,不时有美妙的音乐叫醒沉睡的耳朵,恰到好处的互动让讲座变得生动而精彩,在场的听众充分感受到音乐与艺术的魅力。

责任编辑:何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