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白岩松1995年采访季羡林、启功、丁聪的专访,很喜欢季老的踏实淳朴、丁老的风趣和心态。尤其喜欢季老,是不是因为山东人的缘故,总觉得老先生的想法、做法、话语都如此亲切,老先生的想法我仿佛能窥知一二,受益匪浅。之前有买过《季老谈写作》,特别喜欢老先生的语言间朴实无华、认真踏实的态度。于是这几天就找了几本书读读。
读《朗润琐言:季羡林学术思想精粹》时,看到序言,我就满心感动,朴实之至,满纸实在话。耄耋之年的季老说“如果说我这后半生还有什么有点的话,那就是:我不肯浪费半寸光阴,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近两三年以来,我拼命苦干;但是,工作怎么做也做不完,文债怎样也还不完,身心交瘁,日夜难安。”
这话儿就像昨晚刚摘抄的“我既不伤春,也不悲秋,既无老之可叹,也无贫之可嗟。生当盛世。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活许多年,多做许多事情”一样让我满心感动。这把年纪,大多都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吧。可季老想着的是多做许多事。这不禁也让我想起了核专家林俊德先生,当看到林老先生的视频录像时,我不禁落泪,读到季老,我的心又猛地震颤着。我也想到了父母,他们无官、无财,摸爬滚打,只有一股子的勤劳和努力。他们是我永远的向导和精神依托,他们何尝不是在我面前说过——“我们就想健健康康地多干几年,多看你们几年”。季老的这份心态让我难以平静,还带着反思和自责。
写到这儿,又想起了访谈中季老说的一句“我太有自知之明了”,这个“太”字不是贬低否定,而是季老实实在在的想法,他说总觉得自己好多地方不行。这就是大家所具备的谦虚务实。“自知之明”,这个词儿我听得耳根子都长茧了,父亲一直反复地教育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在季老这儿听到,觉得好亲切、好感动。别人的评价不能不听,但要宠辱不惊,得失莞尔,保持最本真的心,时刻有“自知之明”。
访谈中还提到老人在会议上用一只耳朵听,却才思泉涌,没会了反而没灵感了。说来有趣,可我又有点同感。不懂的问题要常常放在脑子里,专门去想时难免堵住了,可若在其他场景下,反而好了。所以嘛,脑袋里就该装着点东西,不能放太空了。还有一句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话既然说出去了,就必须兑现,就算我不是“君子”我也是“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不知别人读能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动,这位老人的困境、责任感还是风趣呢?总之我很喜欢这句话,更喜欢这样说实话、办实事的季老,还觉得季老太辛苦。名气大了,事儿就多了,各种速或者不速之客,不知道老人当时有多不情愿却依然配合着,或者那会儿能有多少时间静下心做喜欢的事,我有一点惋惜,几分揣摩。
季老也说过:“其实只要搞学问,就要有资料,首先必须把资料搞清楚:真伪如何?时代如何?来源如何?演化如何?相互关系又如何?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史料不清,而贸然下结论,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不出笑话者几希。”这份求真、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不管做任何职业,尤其是做科研。季老说的各个问号都值得我们牢牢地记住,时时对自己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