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评】民主与科学之后

  • 步凯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5-09
  • 108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题写的“妙峰古道”
妙峰山娘娘庙

一百多年前,清朝,北京,每年正月,无数民众翻山越岭,向着京西的妙峰山进发,赶妙峰山上的娘娘庙会。

 

近一百年前,民国,北京,时至正月,妙峰山上的香火依然旺盛,以至有天津河北一带民众前去进香。

 

顾颉刚先生曾于1924年带领着北京大学的调查团体专门调查了妙峰山的香会,并发表妙峰山进香专号。专号由当时国立中山大学于1928年集结成册,书名《妙峰山》。

 

公元2011年5月,周末,起海淀北安河,穿越阳台山,沿着一条经历了世代巨变的古香道,徒步五个多小时,来到妙峰山,那里已经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一路沿着皇室、民众、学者曾经走过的香道而上,止不住的思索在于,百年前的先人在这条香道上的心境如何?进香过程中的一路祈祷是否与当今我们对生活的盼望迥异?

 

顾颉刚先生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生进行妙峰山香会调查的时代,正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专制的年代。然而,他在《妙峰山》的引言和自序中谈到:朝山进香,是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国内受香火的山川,像妙峰山的必不少;香火胜过妙峰山的也还有。同志们,你们肯各把自己看得见、听得到的,都写出来吗?这是民众艺术的表现,这是民众信仰和组织力的表现。如果你们要想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的,对于这种事实无论是赞成或反对,都必须先了解才可以走第二步呵!

 

最近的一些人类学或民俗学研究显示,在我国的一些乡村,民众在接受农业等方面科技宣传的同时,仍然会照例赶庙会,上香磕头,乃至求神媒。

       

 我们生活在盛世之际。曾经“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海淀已是一片城市扩张的图景,曾经日夜兼程前往膜拜上香的民众亦已有了几分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中国的科学事业正在迅速发展。然而,沐浴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光的现代人,能否承受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带来的无助,悲凉与惊慌?能否摆脱肆无忌惮的利益纷争带来的孤独、冷漠和迷茫?这些问题,恐怕是民主与科学企及不到的,需要我们科苑学子做更多的思考。

责任编辑:步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