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新疆

  • 胡璇子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4-26
  • 172

早在大学时代,一位曾经周游过世界的老师就告诉过我,大美新疆,一定不要错过。2012年夏天,我终于有机会去趟向往已久的新疆。

八月风景独好

此次新疆之行最为重要的目的地——到达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重山密林深处的喀纳斯。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到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有七百六十多公里,行车需要十多个小时。新疆土地广袤,“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环境将新疆分成了南北两半,南北风光迥异,景点分布极广,有经验的旅行者说,至少需要二十天才能真正走遍新疆。

旅程从乌鲁木齐出发,一路向北。盛夏八月,高速公路的两旁开满了金色的向日葵,骄阳下,向日葵如波涛般翻滚着,在大地的画卷上浸透出力道十足的浓烈金黄,热烈而奔放。从准葛尔盆地边缘向北行进,会经过一个著名的坐标——克拉玛依。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在维族语里克拉玛依是“黑山”的意思。当我们行驶到油田附近时,确实有绵延的黑色山群出现在视线尽头,而视线的近处则是延绵数公里的输油管道和密密麻麻的采油机。

从克拉玛依再往前行驶100公里,视野里就出现了一大片土色的山丘,形状奇异,高矮不一,在荒芜的旷野中交错而立,这就是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了。魔鬼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在干旱风蚀的作用下,山丘群形成了独特的外貌,从远处看,它们就像一座停止了呼吸的神秘古堡。由于地处风口,魔鬼城的最大风力可达12级,起大风的日子里,风在山丘砾石间盘旋回转,狂奔暴走,仿佛在呼啸哀嚎,声音凄厉恐怖,令人毛骨悚然,魔鬼城因此得名。国道的沿途矗立着形状各异、造型奇特、岿然不动的山丘,它们离我们那么近,但又古怪神秘得让人觉得那么远。不禁让人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赋予了魔鬼城土褐色的看似粗糙的外表,但却又细细勾勒,让每一座山丘都与众不同。

虽然到喀纳斯的路途遥远,但是沿途不断变幻的风景让人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窗外不断更迭的景色仿佛是精心剪辑过的电影,又如流动的色泽、饱满的油画。

当汽车驶进阿尔泰山脉的群山之后,就是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窗外的风景显得有些单调,都是暴露的岩石,很少有植被。当司机告诉我们再翻过两座山就到达喀纳斯时,我们才发觉要去的地方似乎远在天边。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了贾登峪——这是离喀纳斯景区最近的落脚点。

人间天堂喀纳斯

为了保护喀纳斯这一“人间净土”,进入喀纳斯景区之后,游客只能乘坐景区里的区间车,其余车辆是一律严禁进入核心景区。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喀纳斯的天气和温度变化无常,常常让人感叹她像是情绪不定的小孩子。早晨,山上烟雾缭绕,松林若隐若现,气温也极低,很多游人都不得不临时买羊毛毯裹住保暖。然而等到进入景区,云雾渐渐散开,喀纳斯就像美丽的少女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喀纳斯,蒙古语的意思有两种:第一种释义是美丽而神秘的地方,第二种是圣洁的水。坐在车上举目四望,周围山上是苍茫浩瀚的松树林,喀纳斯是西西伯利亚泰加林在中国唯一的延伸带,这里生长着西伯利亚落叶松、云杉等不同松树品种,与之相伴错杂而生的还有白桦。汽车在群山间缓缓绕行,四周一片静谧。突然一条开阔的、碧色的激流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喀纳斯河了。只见欢快的水流激起的白色水花,如同冲调的奶乳;浓淡相间的水流奔跑在静谧的河谷之中,仿佛飘落山间闪耀光泽的、起伏的绸缎。这条绸缎时而会是湛蓝色,时而会是灰白色,有时又变幻成其他色彩。只要季节、气温、光照等自然条件变化,水流的颜色就变幻莫测,不尽相同。

喀纳斯河在重山间流淌缠绕,美景就在这山与水交融之间浑然天成,月亮湾就是其一。河流在高耸的山间迂回婉转,形成了半月牙的形状,宛如明月落入清幽的峡谷。在新月初升的夜晚,天上一个月亮,地下一个倒影,如梦如幻。而在卧龙湾,开阔的水面上凸起一座小岛,小岛上树木葱茏,形状酷似侧卧的恐龙。绿草碧水、蓝天白云、美如梦幻、让人不禁想要走进这风景里。

我们从区间车上下来,决定从月亮湾步行到卧龙湾。从月亮湾的公路往下,沿着铺设的小道向卧龙湾行进,大约有3公里。河边小道全部由木头铺设,穿行其间,只听见自然的风声、水声、松涛声和鞋子在木头上发出的敲打声。整个世界仿佛失语,只有远处傲然挺立的雪山,对面古老苍茫的森林,近处伸手可触的湖水。从远处看,喀纳斯河是碧波万顷,而在近处看,那种碧色就更加浓稠,野鸭在水上嬉戏,泛起小小的涟漪。往河流的远处眺望,水天连成一片,明朗的色彩相融于天边。在路上的小木屋里小憩,没有游人如织,只有涤荡人心的风景和似乎停滞的时间。

看喀纳斯湖最好的地点是观鱼亭,这里是观测“水怪”的最佳地点,因此得名。上观鱼亭需要爬山,不过在半山腰,喀纳斯湖就尽收眼底了。在西西伯利亚泰加林的环抱中,喀纳斯湖犹如阿尔泰山的眼睛。不过再登高,就能看到蜿蜒的几道河湾,如果喀纳斯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这河湾就是她柔顺的辫子缠绕在山间。

喀纳斯湖区内,生活着大约2000名图瓦人,传说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图瓦人世代以游牧狩猎为生。图瓦人的房子很有意思,原木垒建的木楞房子方方正正,有着倾斜的屋顶。到图瓦人家坐一坐,喝着自酿的奶酒,听独特的乐器“楚尔”已经成为火热的旅游项目。不过,相比于小木屋,更吸引我的是那些散落在河谷里和山腰间的白色毡房。在连绵起伏的高山深处,河谷间湖泽草原开阔平坦,盛夏正是绿草如茵、水草肥美的时节,三三两两的白色毡房就散落在其中,好像飘落人间的云朵。袅袅炊烟从毡房里冉冉飘起,飘向辽阔的蓝天。

夕阳西下,毡房反射着金黄的光芒,马儿在光影里留下它健硕的剪影,松林在晚霞中披上光辉,喀纳斯河也变幻了色彩。再见,喀纳斯,我深深地吸了口气,仿佛这样就能把它深深埋在记忆里。

不能忘记的历史

都说如果新疆有能感动你的地方,那就是一定是军垦博物馆。

军垦博物馆位于石河子市。“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诗人艾青在他的诗歌《年轻的城》中是这样描述眼中的石河子。石河子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然而,看着今天的城市谁能想到这里在几十年前是一片荒芜的戈壁呢?

实现“戈壁荒漠变良田”惊人转变的正是新中国屯垦戍边的人民战士和全国奔赴而来的建设者。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王震雄师横扫残敌,兵锋西指,新疆国民党军政举义,全境和平解放。“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了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拉开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军垦伟业。他们白手起家,到1952年建立军垦农场27个,开垦耕地160多万亩,植树造林105万棵,在沿边境地区及两大沙漠盆地边缘的戈壁荒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然而,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新疆百业凋零,贫穷落后,加之沙漠戈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罕至,垦区开发初期的困难难以想象。最开始,人们只能依靠十字镐、坎土曼和人拉木犁开荒。这些工具非常原始,使用费力,但是在开发的初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茫茫戈壁沙漠上开荒建设,条件异常艰苦,住的是草棚子、地窝子,穿的是补了又补的衣裤。在那个年代,结婚甚至都只能以一间土坯房子作为“公共婚房”,结完婚,大家还是要住到地窝子里。新中国的建设者将汗水挥洒在茫茫的大漠戈壁,将青春献给了这片苍茫的西域土地。在军垦博物馆没有九鼎至尊,没有青铜之贵,但是却有垦荒者的真实记录,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在于开荒者能够让荒漠变绿洲,更在于他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以及战胜一切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

向农垦战士致敬,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新疆;最可敬的人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

回顾短暂而又难忘的新疆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大美新疆景,可爱新疆人,还是歌中唱得好,新疆是个好地方。

责任编辑:胡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