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隋南:教育应以人为本,研究生应尽快转变角色

  • 《研究生院》杂志
  • 创建于 2006-03-15
  • 1399
     【新闻网讯 记者姜静】日前,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隋南教授。隋教授不仅担任心理所副所长,主抓研究生教育工作,同时还是10多名硕士博士生的导师。因此,对于为何读研,怎样读研,如何培养研究生,隋教授有一套自己的说法。

    为何读研:有没兴趣很关键

    隋教授从1995年开始带研究生,到如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他深切地感到,现在的研究生跟早期的研究生有很大不同,最典型的是读研的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什么读研?相信每个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时候都会问自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尽相同的答案。隋教授发现,早期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对专业本身很感兴趣,读研是为了继续深造,以期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然而,在如今的研究生队伍中却不乏“滥竽充数”者:读研仅仅是为获取学位。

    “你读研的动机是什么?这很关键。”隋教授强调,在招生的时候,他们最关心的一点是该考生对专业是否真正感兴趣,其次才是该考生的能力,尤其是该考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没有兴趣,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很难坚持下去,自然也就很难取得成绩。”隋教授提醒每一位打算读研的同学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慎重。为此,隋教授还特意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2006年硕士推免生面试时,隋教授问一位女生,大学期间都读了哪些书,读了哪些文献,这位女生半天回答不出来,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除了教材也没读什么书。隋教授接着问她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她坦言,当初是听从母亲的建议读了该专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数学,在所有的课程中数学学的最好。最后,在隋教授的建议下,这位女生去了北京某高校读数学专业的研究生。

    “被动的学习跟主动学习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有了兴趣才有责任,才可能取得进步。”隋教授说。

    怎样读研: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隋教授认为考上研究生仅仅是个开始,完成本科生向研究生的蜕变还需要一个过程。“研究生教育不是大学的五年级。”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更应该是研究型的学生,而不是刻板地去接受某门知识。

    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是每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隋教授要求他的学生在第一年学习基础课阶段,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这种角色转变。

    第一步,培养学生的Review能力。隋教授要求他的学生翻阅大量的文献,对本领域有个全面了解。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隋教授也发现,很多学生很不适应这种训练方式。但隋教授认为会不会看文献是衡量一个研究人员能力的基本指标。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三步,会写Proposal。“方向确定了,问题也找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善于总结。

    此外,隋教授还要求研一学生每周都要回所一次,通过跟实验室老师和师兄师姐的交流,更深入了解课题组都在做什么,从而知道自己还需要完善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很好的承担起课题的科研任务。

    如何培养:以人为本,探索人性化的培养模式

    正如隋教授所说,研究生教育不能成为大学的五年级。隋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的价值、选择、兴趣,不能沿用大学的教育模式,“仅仅以分数高低论英雄。”

    同时,隋教授提到,现在一些研究生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除了个体的原因外,也跟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一定关系。“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被动地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怎能不抑郁?”

    最后,隋教授用句名言结束了我们的采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大家都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才能感到幸福和快乐。”

    隋 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8年1月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所脑行为研究中心副主任,心理研究所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AAAS会员;IBRO 会员。英国OPEN大学脑-行为中心、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生物心理系、香港大学心理系访问学者;美国Michigan大学人类发展研究中心 Fogarty合作项目导师。

    (姜静,研究生院人文学院2004级硕士生,研究生院记者团记者)
责任编辑:《研究生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