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与烟花的博弈

  • 张志敏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4-26
  • 261

“爆竹声声辞旧岁,笑声朗朗迎新春。”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新年团圆,这基本上就是中国春节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风俗。然而,不经意间,一个叫“雾霾”的新名词突兀地闯入了我们的视野,它引发人们对城市环境和大气污染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烟花销售也遭“冷遇”,年俗与环境的确让我们难以取舍。

其实,笔者发现每年春节前后,关于烟花“禁”与“放”都是一个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得不承认,燃放鞭炮、烟花产生的烟雾或多或少会污染空气,破坏环境。2013蛇年前后,接二连三的“雾霾”天气造成的一桩桩交通事故让我们触目惊心,更甚者,连日来“雾霾”的久积不散,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呼吸道传染疾病,成为大家烦心、忧虑的沉重话题。另外,在燃放过程中,烟花爆炸而造成的意外事故更是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某些地方燃放鞭炮时还存在着很严重的攀比现象,比谁放得多、放得响,这样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失去了燃放烟花本身的意义。

然而,作为一项传承了千年的传统年俗,燃放烟花不仅可以增加节日气氛、让年味更浓,更是作为一种辞旧迎新的象征,表达了人们新年伊始的快乐心情。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知不觉就发现“过年”似乎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喜庆。虽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倘若过年再不让放放鞭炮,千辛万苦的归家之途又有何意义,“春节”岂不成了我们一个美丽的负担?况且,放鞭炮的习俗已持续了不是一天两天,那些叫嚣着“雾霾日益加重”的人们为什么不去关注一下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而在这里紧紧盯着这小小的鞭炮不放呢?

正所谓“众口难调”,一边是传统习俗,一边是环境污染,两边都有强大的支持团队,无论政府出台什么样的政策,都会遭到很多不同声音的强烈反对。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自1993年12月1日施行之日起就遭受到很多民俗专家的抨击和谴责,而在2005年,出台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将北京市城区内烟花爆竹的燃放政策由“禁止”调整为“限制”,却又引来不少环境保护者的愤愤不平。真是“禁”与“不禁”各执一词,“放”与“不放”都有理由。

如何平衡传统年俗和安全、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社会各界头疼的大难题。但随着普通民众素质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加强,更多的人已经选择了过年“不放”或“少放”鞭炮,加之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使得大家不再对烟花爆竹“趋之若鹜”。

笔者认为,年味传统不一定非要通过放鞭炮才能体现,团团圆圆才是过年的真谛,喜庆的年、干净的年比之乌烟瘴气、隐患重重的担忧也许更能赢得人们的理解和赞同。另外,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尽快找到烈性、危险性炸药的替代品。希望政府能够促进烟花、爆竹产业的技术革新,加大对科研单位的投资力度,积极扶持生产企业生产环保、安全的电子烟花、礼宾烟花,最终达到“鱼”与“熊掌”俱可兼得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