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大演练:专家谈“资源与环境”征文大赛

  • 李红强 邱冰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创建于 2007-11-26
  • 2493
评委接受采访
由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会主办,以资源、环境为主题的征文答辩于11月23日晚落下了帷幕。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环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勋教授在内的七位专家应邀担任评委。整个比赛过程都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息和融洽的交流氛围。
 
答辩结束后,笔者采访了担任评委的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副处长张鸿翔博士、大气海洋科学处副处长任小波博士和生态环境处芮海凤研究员。在采访中,三位专家对本次比赛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一致认为这是“一场很有价值、很成功的比赛”。同时,三位评委针对本次征文比赛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结合多年的科研经验,对同学们普遍关注的“怎么读研究生”“怎么做科研”等深层次的问题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当问及本次比赛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时,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副处长张鸿翔博士认为,此次征文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充分锻炼和展示能力的舞台。同学们通过前期准备和现场答辩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收集到的信息结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体会有效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力求与评委老师以及其他听众进行沟通。这是对勇气和应变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以及表达沟通技巧的锻炼。此外,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得进一步理解和熟悉,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将书本的知识应用于科研和实践的能力,是对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一种锻炼。
 
张鸿翔博士告诉笔者,本次比赛中,选手们的论文可分为两类:原创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他特别强调说,原创性论文主要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是独立思考的结晶,这种创造力也是科研工作特别需要的。比如这次比赛中有同学提出了生态金融的概念,并建立了其理论体系,这就非常好。综述性论文则是在阅读大量的文献基础上汇总出来的一些结论和看法等。对于这两类文章,张博士个人更加倾向于前者,足见他对独立思考的重视。另外,他还指出表达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本次比赛一等奖得主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她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生态环境处芮海凤研究员指出,本次比赛是比较成功的,它从某种意义上是同学们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她也认为,在以后举办类似活动时,应该进行一些改进。比如:对论文进行分类,避免论文类型过于庞杂,导致评判标准难以统一。她建议将认识性的论文和以数据为基础的实验性论文分开进行。
 
任小波博士则针对我们“怎么读研究生”等问题做了详细回答。他认为,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科研中的创新就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而大胆设想仔细求证的过程。任小波处长指出,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具有普适性的,它对于我们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张鸿翔博士和芮海凤研究员告诉记者,在研究生科研阶段,要注意提高两项素质,“第一是原创能力,第二是务实的科学态度”,张博士认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科研工作的灵魂。
 
务实稳健的科学态度是芮海凤研究员所倡导的一个重点,她认为论文的写作要以数据为佐证,务求严谨。有数据进行对比才更有说服力,才能经的起推敲。同时,她建议我们广泛涉猎文献,汲取不同的见解而不要被个别的观点左右。
 
 
责任编辑:李红强 邱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