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付出七天,赢得一生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07-06
  • 2308
【新闻网讯 记者 方晨 】7月3日、4日晚,在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和玉泉路园区的教学楼里,研究生院学生会联合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校园行”活动。三位曾实现捐献的志愿者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只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造血干细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较强的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一类细胞,来源于红骨髓,可以经血流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中。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血液病,辅助治疗恶性实体瘤。中华骨髓库普遍采用外周血采集的方法,与以前的骨髓穿刺法相比,安全、方便,捐献者无痛苦。 到场的三位捐献者分别是:杨曦,北京市实现捐献第2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吕建华,全国实现捐献第100例,北京阜外医院医师;周宇,去年年底实现捐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 其间,杨曦通过它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全过程。身为专业播音员的他,音质清晰,语调缓和,加上丰富的图片说明,特别吸引人。 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传中华骨髓库,组织了一批志愿者留采样。杨曦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曦说,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相对复杂,且成本昂贵。现行的普遍做法是首先静脉采集5毫升血样进行“初分”检测,结果录入资料库。“初分”的相合率为1/10000~1/ 400,大部分加入骨髓库的志愿者需要等待很多年,甚至永远没有实现捐献的机会。当有患者的“初分”类型与资料库中的类型匹配时,再通知供患双方进行“高分”检测,通过详细比对,确定是否可以移植。“高分”的匹配率一般在75%。“初分”大约需要500元,“高分”更加昂贵,但是捐献者不用支付任何费用。 2003年,杨曦干细胞配型相合成功,骨髓库的工作人员通知他进入捐献流程。第一步,杨曦要通知家里。这时,往常很支持杨曦做各种公益活动的父母却一反常态。但是经过四天的详细了解,知道这个过程风险很小。终于,杨曦的父母同意了捐献。 第二步,抽血高分匹配,幸运的患者找到了自己的救命人。 第三步,全面体检。各种血液相关的检查都要做一遍。这下,杨曦几乎把整个医院都跑遍了。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身体健康,可以移植。 第四步,又是等待。因为患者身体状态不稳定,需要在等待一个身体条件可以进行移植的“窗口期”。它的出现是随机的,而且稍纵即逝。 第五步,签署知情书。杨曦的日期定在了12月4日和5日。在这之前一个礼拜,他要和干细胞供方医院、骨髓库签署协议。上面标明了捐献过程中可能的副反应。 第六步,注射动员剂。动员剂的成分是人体中本来就有的一种物质,它的功能是动员骨髓中的干细胞快速分裂并释放到外周血。人体在某些条件下也会自动产生这种物质。这时的副反应主要是类感冒、发烧症状,但是不会对人有太大的影响。该过程持续四天左右。 与此同时,患者在进行大剂量放疗、化疗,杀死免疫细胞。这个时候,捐献过程是不允许中断的,如果一旦中断,患者将有生命危险。 第七步,采集。这时,杨曦的血管已经连上了血液分离机。他要在病床上安静的躺两天,每天3-4个小时,为患者提供50-1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由于抗凝剂的作用,捐献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嘴唇发麻等表象缺钙反应,(仅仅是血液中的钙离子减少,不是骨缺钙,可以通过注射钙剂或服用钙片完全恢复正常),这样的反应在采集当天即可消失,抗凝剂也很快可以代谢出体外。 第八步,血液样本将被送往患者医院,进行移植。 在整个过程中,原则上,患者与捐献者是不能联系的。 整个过程,对捐献者来说,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可能会暂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对患者来说,却是他重获新生的起点。采集出的造血干细胞,只是捐献者的很小一部分,但却是患者的全部。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最有效手段,成功率在7成以上,(根据移植医院的实际情况有差异);然而,我国的骨髓库容量还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人科学的认识并参与其中。但是,捐献者必需慎重考虑,一旦决定,不要悔改。因为稍许的迟疑和反复,将很可能泯灭另一条生命。 本次活动是“点滴关爱,点亮生命——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的一部分,7月7日(本周五)上午北京市血液中心的专业人员将先后在玉泉路、中关村两个园区采集血样。详细信息请见园区内海报,也可访问本活动网站gucasmdp.3322.org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