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丹学院留学生采访小记

  • 胡宇齐、李锐 (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09-08
  • 714
中丹学院的同学们
来自德国的Cristoph
外国MM们(右边是文中的Diana)

中丹学院是开学典礼上国科大最富“人气”的学院。金发帅哥、碧眼美女们一出场就引得同学们侧目围观,而他们也“不甘示弱”地举起相机拍摄着好奇的围观者。

 

中丹学生的“异国缘分”

中丹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丹麦的奥尔堡大学等8所丹麦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包括公共管理、创新管理、脑科学、水环境四个专业,居住在奥运村园区,今年共招收学生105名。学院内,中国学生和欧洲学生(以丹麦学占绝大部分)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他们在毕业时,除了获得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还会获得由丹麦大学的学位。

由于今年是中丹学院招生的第一年,知道这一消息的同学并不多。一些同学是在面试的时候才知道有这个机会;而另一些同学则是“因为经常逛学校的考研论坛,偶然发现了中丹学院”。

初遇这样一份难得的“异国缘份”,两国学生都很欣喜。丹麦学生Pamela表示,中国同学比她本国的同学更加热情,更乐意跟你打招呼和帮助你。中国学生潘凌飞则说:“在知道我被录取到中丹学院后,就花了很大精力学习英文,就怕到时有沟通障碍。”现在的她,可以操一口流利的英文跟丹麦同学交流。内心渴望交流的热情,与为更好的交流做出的努力,一定会扫除他们相处上的障碍。

 

中文很“溜”的德国帅哥

英文目前是同学们之间主要的交流方式,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有学习中文的打算,而有的甚至能够用相当“溜”的中文与记者交谈。Christoph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中丹学院中绝少数来自除中国、丹麦以外其他国家的学生。当被问及名字时,他第一反应是回答自己的中文名“叶夫瑞”,并介绍说这是他刚开始学中文时,他的老师起的。

Christoph很热爱中国文化。他从07年就开始学习中文,去过上海、苏州等多个城市,在来中国科学院大学之前,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一年留学生。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也并非都如他心中所想。他说:“在德国,或者国外,中国文化都被宣扬得很好。但是来中国之后,才知道并没有那么好。比如,在德国,你送别人礼物,如果是你自己DIY的,别人会很喜欢,因为那能表达你的love。而在中国,大家都喜欢名牌,要很贵的礼物才好。”虽然期待和现实间总会有所差距,但Christoph所感受到的这一现象,还是值得我们反思。

 

异文化冲击是好是坏?

在与Christoph做过简短交流后,记者继续采访了两们丹麦姑娘。聊到异文化冲击时,Diana笑着回答说,“中国人很多。中国学生也很多。”她认为这是中国和荷兰最大的差异。“在荷兰,我们可以直呼老师姓名,甚至在课后跟他们一起喝酒。但在中国,我们必须称呼他们为老师或者教授。我们国家的老师基本上是不管我们的,我们没有像中国学生那样的导师。” 

不一样的师生关系,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异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许将是中丹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交体会到的感受。他们的加入,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也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也许通过外来者陌生的眼睛,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太过熟悉而被遮蔽掉的东西,进而修正。

也许正如在开学典礼上发言的留学生代表Christian所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愿他们在收获学识的同时,也得到温暖的友情。

 

责任编辑:胡宇齐、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