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学子参加中国气象局公众开放日活动

  • 高衍超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3-25
  • 205
体验天气预报拍摄
专家讲解气象问题
气象局院内的节日氛围
倾听公众的声音
寓教于乐的科普模型

【新闻网讯 记者高衍超】3月23日上午,国科大近百名同学去到中国气象局,与其他市民一起参加了中国气象局公众开放日活动。据悉,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13年的主题为“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为更好地促进公众对气象科学的了解,中国气象局把这一天定为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举行气象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早晨八点三十分,中国气象局院内呈现一派节日的热闹景象,佩戴志愿者标识的工作人员全部就位,迎接前来参观的市民。在中国气象频道办公大楼前,等待进入的市民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队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占有很大比例,相比之下,国科大学子站在队伍中非常显眼。化学学院的小李告诉记者,他是通过宣传海报知道开放日活动的,“对于气象学我是个门外汉,听说这次活动能够体验天气预报节目的拍摄流程,还能与专家进行交流,我感觉很好奇,也很期待。”而人文学院的小徐和小张两个人是结伴来的,她们则比较关注公办科研机构进行科普的策略,希望借此把李大光老师课上所讲的理论与现实中的情况进行一下“对接”。

中国气象频道办公大楼是新闻联播之后及其他时段的天气预报的拍摄地点,是此次参观的第一站,宋英杰、裴新华、杨丹等我们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就在这里工作。对于一个气象爱好者来说,这里是必到之处。今天,这里安排了主持人与观众进行互动,这些主持人应邀为前来参观的市民签名,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天气预报的拍摄厅是参观者最多的地方。在拍摄厅可以看到,主持人播报的过程就是一边解说一边在那块绿色背景上把云图的情况展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但是,在现场我们并不能看见云图,那为什么主持人能够指的如此准确呢?原来,奥秘在于对面的显示屏会提示云图的位置。市民纷纷来到镜头前合影留念,也过了一把主持人的瘾。为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主办方还准备了具有鲜明气象特色的小礼品发给回答问题、参与互动以及用手机加中国气象频道为微信好友的朋友。

在学术放映厅进行的科普电影展映也吸引了大批观众。主办方特地播放了隶属中国气象局的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央视合作拍摄的记录片《环球共此凉热》,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说话,展示自身雄厚的电视制作能力。这部影片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着力向观众讲述引发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兼具科学的严谨与历史的厚重,是一部融合了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科普力作。

在户外广场上同时进行着科普活动。室外温度仅为7摄氏度左右,风也很大,但是这里的火热程度与室内不相上下。是什么牢牢地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力呢?原来,在广场南面是气象局的一个露天观测站,在今天,各种气象观测设备都对观众开放,同时发放宣传册详细介绍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针对性很强,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去一看究竟。为使参观的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气候现象的原理,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各种模型来为孩子们演示下雨的过程、风的形成等等,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此外,气象局还派出了大量研究人员参与气象知识的专家咨询活动。这些科学家全然不顾春寒料峭,坐在室外一对一耐心地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讲到关键处,有的专家还特地拿过纸笔,一边讲一边画图进行演示。

事实上,气象局的公众开放日已经连续举办了几年。虽然开放的地点和需要展出的内容变化不大,但是同往年相比,今年的公众开放日还是采取了较多的改进之处。首先,主办方没有投放大体量的纪念册,而是主要以小本的知识手册和主题册页为主,内容也更有针对性。其次,今年的活动更多地考虑到对孩子们进行科学教育的需要,特地制作了很多形象化的模型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现象,纪念品极富童心童趣。此外,专家与公众的深入交流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公众与科学家直接对话,这有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也有利于科学家更清楚地知晓公众对科学方面的诉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公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时间为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高衍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