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怎样写好人物专访》

  • 朱 丽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0-27
  • 421

10月25日晚,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综合楼404,李晨阳师姐给同学们带来了名为《怎样写好人物专访》的讲座。

李晨阳是中科院级北京动物所2012级硕士,同年担任国科大记者团要闻部部长,从进入国科大记者团以来,李晨阳先后采访了多位在各自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例如中科院院士李家洋、郑儒永,《亮剑》、《士兵突击》等电视剧的金牌策划人李洋,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朱敏等等。经过近年的历练,李晨阳在人物访问方面可谓经验丰厚。李晨阳从自己亲身经历,用实际事迹给同学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李晨阳首先强调人物专访要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这是采访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对此,她以对国科大记者团2011届团长苏孟迪的采访为例。当时就是在麦当劳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采访的。当然并不是对所有的受访者都能以这种方式完成一次完整的采访,在权威人物面前也应该做到营造这种轻松的氛围。让自己轻松,才能让别人轻松,这样就能发掘到更多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此外,也要注重挖掘对方独具特色的一面。她讲到对王宽诚教育基金获得者肖小玲的采访时不要只关注她在科研方面的情况,而得从她是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彰显她独特的一面。

再次,采访时要仔细聆听、注重观察。事先熟悉受访者的风格,才能以对方交谈的方式顺利完成采访。以电视剧金牌策划人李洋为例。李洋是一位精英气息特别强的人,他具有“精品,极品,不可复制的孤品”的策划情怀。在采访时,更像是面对一位导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一位真诚的聆听者。对细节方面的把握也很重要。对此,李晨阳说在采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炎时一个小细节很感动她,这样一位杰出人物在极大部分人都使用智能机的时候不改朴素节俭的风格,依然使用小灵通。这就是我们所要提取的亮点。

李晨阳说在人物采访时会有两类人比较难进行。一类是惜字如金,不轻易说话的人;另一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对此,她以实际案例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徐星是属于上述两类人的第一种,当问到他如何做到如此年轻就能获得杰出青年奖时,他讲了很多其他人的实例唯独不谈自己。对此,采访时就应该更加清晰表达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相反,北大出身现任中科院科技政策所研究员陈锐很具有文学涵养,气质。从他那里不仅能知道他工作方面的认真,在其他方面也能让人受益匪浅。这样就需要围绕主题挑取所希望获得的,带着任务,把受访者的思路迁移回来。但同时也要做的让对方感知受尊重。对于跟主题相关性不大,但富有哲理性的智言锐语可以把它记录在记者手记上。中科院院士李家洋也是一位善于言词的人,从他那里获取的信息也都很丰富,有价值。但李晨阳同时说道素材太多反而容易造成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力度紧凑透不出线,力度松弛又觉得像小学生水平。故要把握恰当的力度。这是写作进修必经的一个过程。

李晨阳还提到请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对此,她说曾经约访过一位日理万机的权威人物,半年才完成那次采访。作为记者,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锲而不舍,在对方不讨厌你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动用死缠烂打的方式,决不让采访对象跟丢。

李晨阳在采访、写作方面分别给出了几点宝贵建议。在采访方面,切记记者是聆听者,忌喧宾夺主;与精英对话,不要露怯;发现人物的亮点;抓住机会,一箭双雕。对以上四点,她也给出了自己的实例。在写作方面,一切写作,从模仿起步;万事“开头”难;找到文章的“题眼”;记者与诗人的区别四个方面加以叙述。李晨阳说每一本期刊都有自己固有的风格,所以在国科大这本期刊上,写作时就应该联系到国科大的人文、科研、教学等方面,体现国科大的风格。写作不能由着自己去抒情,表达对人物的赞美,而应该实实在在写出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写。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人。再者,写作也要做到“小标题不小”;尊重原话,但不要尊重过头;要不厌其改,忌敝帚自珍;不要让编辑的汗水白流。

在培训结束之际,同学们都踊跃提问。一位同学问道如何协调学习和写作采访方面的时间安排,以及在这些经历中得到了什么?一位同学说如何让受访者喜欢与自己交流?另一位同学说如何罗列采访提纲?等等。对上述问题,李晨阳都结合自己亲身体验,给出诚恳的回答。对于这次培训,同学们都收获很大,能够感觉到李晨阳对同学们的鼓舞和期待。希望她这次培训所带给我们的财富,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责任编辑: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