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所王会军所长:季风基本特征与年际变化

  • 刁付强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6-14
  • 1007

【新闻网讯  记者刁付强报道】夏季学期第一周,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开设的课程《气候变动与气候可预测理论》在教学楼211开讲。第一讲《季风基本特征与年际变化》由大气物理所所长王会军讲授。

    首先,王老师列举了我国主要气候灾害,旱涝、春季北方沙尘暴、北方干旱沙漠化、水短缺、北方暖冬、夏季高温危害、季风减弱、南湿北干趋势加剧、城市大气污染等,指出气候预测的国家需求与科学认识的严重不足成为矛盾,也就是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规律认识还远远不够,在预测或者应对气候灾害方面还做不到游刃有余。我国气象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发生频率高,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我国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1%。气象灾害中,80%左右是夏季旱涝、酷暑和冬季气候灾害所造成,而这个恰好跟王老师研究的东亚气候紧密相关。

    讲到季风环流的原因,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王老师更多关注的是亚洲季风,说到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亚洲季风有很大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季节移动促使大尺度环流产生季节性的南北移动,这是亚洲季风的基本推动力。而全球大气环流为季风现象提供大的气候背景。海陆分布差异是造成季风现象的最重要的因子,海陆热力差异是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其次还有大地形对大气环流有动力和机械作用,同时影响辐射收支和热量平衡,使海陆差异更明显,如青藏高原对季风有显著增强作用。

     王会军老师引用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6月24日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这些年来发生的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这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更是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从长远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为每个有志于自然灾害预防研究的学子提出了期望与要求。

     目前王会军老师正以首席科学家身份主持一个国家973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这个项目的目的在于揭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典型区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与我国旱涝、酷暑和持续性暴雪冰冻等极端气候时空演变特征、发生机理,提高我国旱涝、酷暑和持续性暴雪冰冻等极端气候的预测能力,预估今后我国极端气候的演变特点和趋势。

     王会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为国家973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2009CB421400)”首席科学家;我国气候变异和气候预测研究专家委员会主席; 2008年被选为挪威极地科学研究院首批外籍委员。同时还是《中国科学》特邀编委,《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常务编委,中国PAGES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统计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动力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刁付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