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真理同行——写在达尔文诞辰200周年

  • 刁付强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5-28
  • 1108
2009年2月12日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英国《自然》杂志在这一天做了纪念达尔文的专辑,并且提到两百年前的1809年2月12日这一天,在大西洋的东岸,大不列颠岛,有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查尔斯·达尔文;与此同时,在大西洋的西岸,美利坚合众国肯塔基州,另一个男孩也降临人间,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他们的同时出现改变了整个19世纪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这到底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他们都有着充实的人生,一个与科学真理同行,一个与人道主义同行。 

    2009年5月27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路甬祥院长应邀作题为“纪念达尔文”的专题报告会。虽然比起2月12日来说迟了一些,但是其在研究生院广大爱好科学、探索未知的学生之中产生的影响仍旧巨大。 

    达尔文的爱好尤其广泛,这种爱好促使他不断思考周围的世界,思考一个平凡人生的伟大意义。达尔文毕生发表过很多著作,其牵涉面之广让人惊异,如《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种子的生活力》、《南美洲东西南岸地质勘察记》、《低等动物的直觉》、《蚁的习性》。在这种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地精神背后,达尔文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畏的质疑勇气在今天看来仍显得难能可贵。 

    达尔文在环球航行前,阅读了大量与动植物学、地质学有关的书籍,为环球考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然而在他看来思想上的准备更是必要,他预料到其间会出现很多包括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艰苦以及狂风巨浪中身体上的不适应等困难,他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决不半途而废。在航海过程中他保持着阅读习惯。他自己在传记里也写道,如果没有那一段时间没日没夜的攻读,他一定不可能写出《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是完全履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也因此构建了他丰富的思想,获得了他广阔的人生。 

    爱好读书的习惯丰富了达尔文的思想,积极独立的思考锻炼了他卓越的辩证能力,也帮助他结识了很多人生中重要的朋友。在剑桥大学,达尔文就同几位爱好自然科学的青年结为知交。达尔文在校期间还认识了植物学家亨斯罗教授和地质学家塞治威克教授,他们对达尔文的成长和后来的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达尔文随贝格尔舰出海之前,亨斯罗教授建议他把地质学家莱伊尔刚出版的《地质学原理》带上,后来达尔文跟莱伊尔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路院长在讲演中对比起马克思和达尔文这两个思想巨人,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则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个是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角度,一个是从对生命客观现象的关注角度。无论如何,他们各自广阔的有非凡意义的人生就此展开。 

    鉴于达尔文研究的是有机界发展规律,我想到与达尔文同出于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在其辉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提到的南宋朱熹的有机论观点,这要早出六百多年,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总是早有哲学家的思考为其铺平了道路,不过欧洲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要从怀特海上溯到恩格斯和黑格尔,再上溯到莱布尼茨。而在中国,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则归功于庄子、周敦颐和朱熹。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学生,我认为达尔文给我们树立了应该怎样充实自己人生的榜样,我们要是对五彩缤纷的自然界要保持永远的童真般的好奇心与严谨的钻研精神,不断地探索新事物,我们的生活就永远充满热情与意义。很巧合的是查理斯·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并没有沉湎于其父在生物学上的巨大声望,而是步入了另一更加广袤与新奇的科学领域——天文学。他学习天文,且以极佳的成绩毕业于剑桥。1883年,他受聘为母校的天文学教授。 

    最后,回到题目“充实的人生:与真理同行”,我们要努力保持思想的新鲜来充实生活,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枯燥与乏味,远离了单调与无聊,也只有这样,人生河流的辽远与清澈才会成为我们最大的品质特征。不妨引用朱熹的《观书有感》来收束全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责任编辑:刁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