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科院——记“传统文化与古琴艺术”报告会

  • 阮彬彬、徐维伟 (学生处)
  • 创建于 2012-04-16
  • 296
报告会现场
合影

4月13日晚,由研究生院民乐队和国学读书会两社团联合主办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琴艺术”报告在中关村S1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古琴名家范煜梅老师主讲,众多音乐爱好者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聆听了讲座。

讲座一开始,范煜梅老师展示了一张泛黄的琴谱,这是当年范老师跟随蜀派琴人曾成伟老师学琴时曾先生所传。谱上的古琴曲《春江花月夜》,由中科院计算所的陈长林老师于1958年移植同名琵琶曲所作,范老师此后也向陈长林先生学习过琴学,与中科院可以说渊源甚深。

古琴与传统礼乐

范煜梅老师带我们回顾了中国“礼乐之邦”名称的来历,这个词汇主要来自西方人的评价,如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把中国描述成一个主要依靠礼和乐(其次才是法律)获得长治久安的奇异的东方国家,因而把中国称作“礼乐的国度”。礼乐是贯穿我们三千年来生活的组成部分,琴学兼之礼乐,作为其承载者,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琴以及乐律

讲座中,范老师将琴与诗文作了个生动的类比:乐好比是全篇的诗文,可以自由发挥;但是音律相当于诗文中的字,无论诗文内容如何变化,字不容改动。

历代的的史书中均有音律以及音乐中管弦乐器定律的“三分损益法”,而这正来自于古琴。三分损益法的创立(管仲,生卒年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比西方的五度相生法(由毕达哥拉斯创立,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1年)早了将近140年,且如今的曾侯乙编钟可以验证。当代很多的中国人不理解其科学性,但是物理学史学者申先甲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春秋战国科技史》上评价:中国古代乐律学研究的杰出成就,物理学、应用数学的最早例证。

英国科学期刊《物理世界》曾评选出“世界十大杰出公式”,包括毕达哥拉斯定理、E=mc^2等。范老师认为,中国独创的“三分损益法”也应当收入其中,因为这有它内在的科学性,且小小的五根琴弦,能奏出360个不相同的音,大大超越了结构复杂的钢琴。例如唐代协律郎刘贶实验指出:张弓弦则自然有十三徽声,《梦溪笔谈》甚至推广这一规律到金石。所以古琴上徽声点的位置是自然生成的,不论琴弦的长短。范老师在这里向科院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即尽快实现三分损益法的实验验证,并将其与西洋音律比较参考。

历史上著名琴人、琴曲的介绍

本次讲座中,琴曲和琴人是穿插在理论介绍之间的,范老师更是亲自演奏了几首著名的琴曲。第一首曲子是《酒狂》,其作者阮籍写下了中国第二篇《乐论》,而范老师的再次演绎则给听众描绘了一幅醉酒踏歌长啸的魏晋名士的姿态,流露出洒脱豪放的气息。全场观众有一些是首次近距离感受古琴的风韵,都倾心侧耳、专注聆听。

历史上很多著名诗歌、诗人都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高适的《别董大》,“董大”即董庭兰是位琴人,正因为此,才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之说。再如《渭城曲》是王维自己创作的诗歌兼琴歌,在唐朝时有很多诗歌描写传唱琴歌《渭城曲》的盛况,如张祜的《耿家》、白居易的《对酒诗》、李商隐的《赠歌伎两首》、刘禹锡的《与歌者何戡诗》等等,此曲即后世的《阳关三叠》。本次报告中,范老师播放了此曲的录音。

稍后的时间里,同学们先后欣赏到溥雪斋先生的《良宵引》以及陈长林先生的《春江花月夜》。随后,范老师亲自抚琴,演绎了一段《春江花月夜》,琴曲恰如江水的流动、月光的皎洁。一曲弄罢,余音绕梁,与讲座开头呼应,仿佛时光又回到了陈长林先生作曲的当年,听众们也因之沉醉。

之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大家借机积极提问,范老师对问题一一做出详细解答。有的同学对于一根琴弦能够弹奏多种声音表示惊奇,马上有别的听众联系到物理学的驻波话题,充分显示出大家对于古琴艺术的热爱和对其科学性的认同。

最后范老师分别向民乐队和国学读书会赠送了她的著作《琴与诗书同行》,民乐队和国学读书会也给范老师赠了纪念品。直到活动结束,大家仍意犹未尽,纷纷与主讲嘉宾范老师合影,并向范老师探讨请教琴学问题,不少同学表示这次讲座让他们认识到古琴文化的魅力,以及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

责任编辑:阮彬彬、徐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