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学的那些事儿——饶毅《为何做科学》讲座侧记

  • 廖懿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1-25
  • 648

【新闻网讯 记者廖懿】

饶毅 何许人也?

11月22日下午,我回宿舍时,至大门海报张贴处,忽闻背后有女生尖叫,“饶毅啊”。我以为有人叫我,讶然回头,见几名女生甚是雀跃。我发现好像看她们也不眼熟,心中甚为狐疑。我再愕然转头,抬头,见一张不算太大的海报。上面写着:“为何做科学”,报告人:饶毅。心中恍然,湖南人,以及江西人,说话听声,“‘l,n,r”甚不分明,加上空气传播,声音失真。我名“廖懿”,如无先验,两者发音极像,听上去也极像。我不禁唏嘘感慨,几至尴尬。我亦不禁感慨:平时虽知饶毅著名,未想他竟然有如此效应。青年思想导师,或是非虚呀。我复观讲座时间地点,见:11月23日晚上19:00中关村S201。

因知其粉丝不少,周五下午的课五点完毕后,我早早去S201占座。饭后,少憩,我六点早早赶去讲座教室。我见时而三五人,时而六七人,陆陆续续,姗姗而来。至18:40,座无虚位,过道也满。再稍迟,门口亦满。

科学 何所为乎?

    19:00,由“中科院赣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科技人生系列讲座”第一讲准时开始。依惯例,主持人先上,说:“饶毅老师,大家都比较熟悉——”。然后,接不下去了,说:“稍等”,然后跑至书包处,拿出一张纸,再走到台上,念“饶毅老师,1964年生,1978年考入——”。坐在底下的饶毅老师突然笑起来了。主持人听到,说:“难道我介绍错了,那待会饶老师再自我介绍一番”。不久后,饶老师上场:说:“我决非14岁上大学的呀。”以此开始了这晚精彩的讲座。

由于交流为主,饶毅老师没有做幻灯片,也没有拿什么讲稿。他无片纸而侃侃而谈,站而论道,笑谈科学。“为何做科学”,是诸多科院学生的疑问。不知史,焉知今?饶老师从科学史出发,从先哲先贤开讲。为何做科学,历史上无非三类:其一,为兴趣;其二,为饭碗;其三,为争强。此言一出,众皆哗然。很多从一个象牙塔,又入象牙塔的学生,无不疑惑。平时他们感觉科学事业那么神圣,那么崇高,怎么一听饶老师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然后饶老师又仔细分析了三种情况。第一类人是确实对科学、自然很有兴趣,希望探索其中的奥秘。他们对研究充满热情,有一种深切的热爱。不过这种人少之又少,我们很难碰到。彭恒武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物。年近八旬还有赤子之心,对于新知,不管是否职业需要,他有兴趣,就会不计功利地学习。第二类人是我们大众的选择,随着现在分工越细,做科学从19世纪的业余状态逐渐演变成一种职业。职业的存在意味着职业选择的需要。对于我们研究生本身,我们怎样进行职业选择,也是要考虑自身兴趣。第三类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和别人争强好胜,人们未必要用拳头,也可以用笔头。我突然想起黄霑作词的歌曲《随遇而安》中的歌词: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怕拼命怕平凡。同时我也深刻理解了,孔老夫子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的感慨: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以及读懂了屈原在《离骚》中的惶恐: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名利二字,人性中在所难免。功利之心也非坏事,有时也是一种动力。饶老师在讲座过程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态度,用不雕琢的话语道出了平凡又深刻的道理。整个讲座,笑声总是不断。饶老师顺便还调侃了下达尔文和孟德尔的生存问题和智力差异问题。这些光鲜人物的背后,生存需求其实也是蛮重要的。他由此感慨:国家应该考虑一下提高我们研究生的待遇问题。饶老师此语,引起我们听众的共鸣,和引发了持续且不短的掌声。他还说到了居里夫人的平凡和伟大,同时分析了现在科学界妇女地位的下降。由古而及今,他接着说,现在人们做科学也不外乎三种原因。只是,对于中国而言,做科学的原因还有救国图存的因素。他比较了中日科学的差距,同时感慨了中国企业创造性的匮乏。同时他对那么发出“不重视科学,靠金融和服务业拉动经济”的经济学家表示愤慨。

整场讲座,他处处妙语连珠,不愧他“炮轰许多人”的“敢言”名声。他一再勉励大家,要重视创新的重要性,还有坚持的重要性,少在行政工作了消磨光阴和智慧。在多次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掌声中,讲座进入了“提问互动”的环节。科院学生们,思维也广阔,观点也尖锐。饶毅老师见招拆招,对于疑问,尽力解答;对于不同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对于专业外的问题,表示“没有态度”。有女同学很是关注女性做科研的问题,饶老师作为长者,提供了很中肯的意见——未必要自己放弃工作来带孩子,亦不要急着攒钱买房。将工资尽数花在请优秀负责的保姆上,抚养子女和同时继续科研,如此可以得兼。也有同学对他的议论“达尔文智力不如孟德尔”很是不敢苟同,自己畅所欲言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饶老师表示了,对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精神的认同。同时也不放弃自己的立场,用他自己的博客相关文章作为论据,希望诸位参考。也有同学很迫切想知道饶老师对于中医的态度。这种问题很是尖锐。对于专业以外又比较敏感的话题,唯一睿智的回答只能是“没有态度”。意犹未尽中,讲座徐徐结束。

吾侪 何其幸哉?

整堂讲座,饶毅尽显学者“谦和谨慎”之风;尽抒“敢为天下先”之气;尽现“独立思考”之骨。我借用下《雪赋》的语言,不禁慨曰:

节岂我名,洁岂我贞。

凭云升降,从风飘零。

值物赋象,任地班形。

素因遇立,污随染成。

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责任编辑:廖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