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2012获奖学生专访】当绚烂归于平淡 人生同样精彩 ——访2012年“院长特别奖”获得者白文理

  • 郑林娜 欧阳瑶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1-02
  • 572
学子论坛中白文理发言

“我想说我能获此殊荣,多多少少就像我第一个站在这里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我的名字笔画少,并不代表我比其他人优秀多少,而是因为一点点运气加上耐得住寂寞。”“人生要往前方走,离开的时候我就认定这不过是我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起点,后面的路还很长。”白文理在12月14日的“中国科学院学子论坛”上这样说。他的演讲传达更多的是经历后的感悟。

白文理,“院长特别奖”获得者,大学毕业后被保送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于2012年6月博士毕业,目前留京在企业工作。12月13日白文理于中关村校区接受了国科大记者团的专访。

聊感想——运气与感恩

“在研究生院一年,印象最深的是打球,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在研究所四年最大的收获是有机会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感谢我的导师。”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白文理将这些成功归结为“运气好”。“我在半导体所学习,科研,选课题,申请项目的时候,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机遇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在入学的时候碰到了能够正确指引我的好导师这本身就是运气。”。“‘院长特别奖’获奖者有那么多,你们应该去采访他们。”白文理这样对记者说,话语间透着真诚与自谦。

白文理曾在美国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他的美国导师是一个态度十分严谨的人,白文理发给他的文章,他会细读文章中引用的所有引文,确认引文的正确性、引文是否支持文章论点或者引文本身是否具有参考价值。这种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是一种很可贵的个人品质。这种态度也感染了白文理,从采访中他的话语就可以感觉到,他对记者的态度也是“没把握的事情不能乱说”。

白文理说:“不管你的导师是什么样的人,你要成为你自己。在科研道路上不只有导师、教授、周围的师兄师姐,这些是真正给你直接帮助的人,还有那些对我们的发展没有直接帮助的人。正是因为那些对我们没有直接帮助的人,他们促使我们学会自学和自立,我们也应当感谢他们。”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在谈话中白文理说,正因为在人生的途中有许多贵人相助,才让他取得今天的成绩。当白文理谈起自己的今天的时候,总不忘提到他的朋友或师兄。“我的师兄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我也向他学会了乐观。”他说,如果别人传递给你正能量,你就接受正面的能量,但是也会有人传递负能量,如果能把负面的影响转化成对我们的促进作用,那么这个能量更大,能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生长,对于我们以后的成长帮助更大,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在顺境中生长。

谈态度——思考与传承

在谈及科研方面的内容时,白文理一再强调科研态度很重要。他认为,有好的科研态度,才会有好的科研成果。写文章的时候,“你觉得得过且过的事情是绝对要不得的事情,你觉得能够糊弄的东西是绝对不能糊弄的东西,你觉得‘算了,就这样发表就算了’的文章是绝对不能发表的东西。”简单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认真,这些细微的东西也体现了他求实务真的科研精神和人生态度。

当谈到如何选择科研课题时,白文理说:“这也是曾经让我困扰的问题,并且多年后,当自己回过头来看,发现当初的不成熟想法也让自己走了很多弯路。”随后他也谈了自己的建议。“不过我们最主要考虑的是,实验室具备什么力量,能够支持你做什么事情,这是一个大方向。”在他所在的纳米光电子实验室,五年前白文理曾将光伏作为自己的选题方向,因为在当时的白文理看来,光伏行业会有好的前景,然而在毕业后,他却发现现实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理想。他坦言,自己最初跨入科研界的时候,也是想着为人类某个学科的发展做些贡献。

如何学会思考,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对此白文理谈了自己的看法。白文理认为,人一定要有自己相信的东西,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科研上思考和观点的产生有两个途径:天才的途径和平凡人的途径。天才也许能随便蹦一个idea出来,而平凡人的idea,则是在阅读了很多文献后才能够得到的。idea成活的几率是一定的,如果文章看得多,idea成活的自然就多。“我的师兄看过的文献不下几十G,我遇到的人都是凭自己的努力,天才很少。”白文理说自己也是平凡人,他今天的成功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得来的。

白文理认为,科研工作上的传承和精神上的传承非常重要。“师兄师姐留下了什么是衡量这个实验室是否好的一个标准。如果师兄师姐走的时候什么时候都没有留下,这种情况非常可怕,五年重新起步,我们的科研只能五年一个台阶地走。”白文理不由得谈起自己在美国时的经历。“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交接是很重要的事情。传承很重要,可以帮助下面的人少走很多很多路。你本可以不走这些路,把青春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原本是不需要的。”

话文章——质量与数量

“发文章”是每个国科大学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白文理看来,文章的质量比文章的质量更重要。“‘院长特别奖’获奖者有五十个,选到我,是运气的关系,因为做科研我不是最强的,和所里的人相比只能算是中上等。但如果拿发文章来衡量的话,就属于中下游的。”现在科研评优多以发表的文章来衡量,许多人都在追求多发文章、发好文章。有人很在乎所发表文章的杂志的影响因子,而更多成功的人在乎的是H因子,重视的是文章的影响,很多成功的教授是不在乎文章的数量的。

也许有人对如何多发文章比较感兴趣,白文理也举例谈了自己的看法。“同实验室的有人发文章比我多些。做一件事情不一定要发完,在做的过程中就开始写。也许实验的目的是从A到B,也许不只有这一条路,可能会经历A到C或A到D这些意想不到路径,如果坚持从A走到B再写文章,最后可能徒劳无获。不论实验结果是否理想,你总会做出些东西,也许不是做出想象中的目标,但并不代表你这些实验结果没有发表文章的价值。”白文理也一再说,发文章不能过分要求数量,因为文章并不是什么标准。

“发文章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这几年中积累了什么样的能力,这些能力才是让我们最受益的。”白文理如是说。

不管做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方向,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在谈及兴趣时,他谈了自己的感悟:“当一个人在他的工作中能够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并且因为有兴趣,你会竭尽全力的去追求它。”

说人生——重要的事与享受生活

许多毕业后不再从事科研的人几乎都会被问到“为什么不再做科研了?”白文理这样回答:“因为发现了生活中比科研对我更重要的东西。不管是现在看,还是以后看,科研并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认为如果想做好科研的话,生活和科研应该是分不开的。白文理坦言自己是个无法一心二用的人,倘若决定做科研,比不能兼顾生活。“我没办法推进这个方向的前进,我可以接受更多其他的事情。”

白文理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的师兄也曾获得‘院长特别奖’,白文理认为,具有师兄这样特质的人,才是真正的科研人:“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拼搏的原动力,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而完全是他兴趣所在。周末的时候,他会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文章,即使是跟他看电影吃闲饭的时候,他也会经常将观察和感受到的细小事物联系到现有的科研上。不论是发展方向上还是应用方法上,他总有那些奇思妙想。于他而言,生活与科研是不分家的。这才是真正的科研人。”说到自己不适合做科研的原因,白文理真诚地给了一个最简单的答案,“我是跟着感觉走吧”。

曾经他也有国内或国外做博后的机会,但是放弃了,他说:“相比科研,我更喜欢生活。”“我想生活里肯定不只有工作,工作里也不只有科研。”

责任编辑:郑林娜 欧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