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系列讲座】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 张永雷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1-12
  • 329

艺术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与科学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外行的眼光有时其实比专家更准确。11月11日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彭锋教授作客国科大,在玉泉校区阶一3为同学们作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报告,从一个“外行”的角度阐述了对艺术和科学的见解。

彭教授指出,科学重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和探究,而艺术则更重于人的主观创造和感觉。科学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任何科学理论要符合客观事实的检验;二是科学不考虑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者的信仰、情感和想象。艺术则具有倾向于表达感情世界、不忽视人的第二性质即感官性、保持感觉世界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等特征。科学理论知识回答的是“为何”的问题,而艺术则回答了“如何”的问题。

关于艺术的发展史,彭教授认为可以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在艺术的前现代时期,人们不能把所能和所指分别开来,并认为所能比所指重要,把符号和符号代表的东西混为一谈,常把把符号当做当代表的东西,比如当人们恨某一个人时,就会用针扎一个小玩偶人,以发泄情绪,这其实就是把符号当做它代表的事物的一种范例。现代艺术则把所能和所指分开,比如,一个人的照片和他本人,现代艺术就认为看到照片和看到本人是两码事。在艺术的后现代时期,则和前现代相反,认为所指比所能重要,认为看到艺术的符号比看到艺术的实物重要。

那么,在现实的创作中科学家和艺术家有何区别呢?彭教授告诉同学们:不论科学还是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范畴”,科学家是根据作品创作“范畴”,目的在于解释世界;而艺术家则是根据已有的“范畴”创作作品,目的在于创作符合“范畴”的作品。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又可分两种情况,一般艺术家只是根据“范畴”创作作品,而天才艺术家不但创作作品,而且创作艺术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审美经验是最基本的经验,它为新观点和新“范畴”的诞生提供基础,审美经验中培养的“敏感”是科学和艺术创造的源泉。

责任编辑:张永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