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机器VS全面人才——童秉纲院士明德系列讲座侧记

  • 海楠楠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1-01
  • 283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是专业机器”, 10月26日,著名力学家、教育学家——85岁高龄的童秉纲院士在中关村校区教学楼S101进行的明德系列讲座《漫谈研究生教育和人生感悟》上开门见山,振聋发聩地亮出了自己几十年研究生教育的深刻总结。

 

面对风华正茂的学生们,虽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的童秉纲院士回顾了他从教60余载的所思所得和百味人生,令人肃然起敬之余更是感慨万分。

 

关于教育思想,童秉纲一再强调要突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和培养高尚的品德;不能只满足于一线操作工这样的科技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还需更为严格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一步步向“大师”的级别靠拢和迈进,用全面的教育培养出属于中国风骨和魅力的全面的人才。他提出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作为育人的三要素互为联系、彼此促进,而且存在着Q>A>K这一发人深省的不等式。“科学家是要有良知的”——可曾记得,那么多A>Q的“高级”战犯、罪犯给人类带来过多少血泪和梦魇至今仍挥之不去!多少不平、不安的冤魂葬送在那极少数“教育”培养出的“高端人才”手中!随后,童秉纲结合早年在斯坦福的访问经历,以及加州理工、耶鲁等国外名校“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教育理念,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生教育思想,尝试用这些来回答著名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不断呼应着“明德讲堂”的主旨所在,赢得了在场师生的深刻共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童秉纲列举了几个自己的科研实例,并重点讲述了自己的几个学生的模范故事,希望以此给研一的莘莘学子们具体的感受,使得在迷惘和困惑中的他们对研究生学习生涯该如何规划和度过有了柳暗花明般的体味:是的,首先要做好学问,“板凳要坐十年冷”;其次更要做好一个“人”!一撇一捺,顶天立地。天道酬勤人,苦尽甘自来——梦想的花朵会在个人爱与善的品质光芒照耀中悄然绽放。“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童秉纲用“艰苦求学,国难当头;投身建设,岁月良多;逆境很长,挨批挨斗;很晚创业,小有成就”概况了他一生的感悟。尤其讲到自己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像劳改、批斗,凡此种种非人折磨与伤痛——他越是淡定释然的语气越是让年轻的我们震惊和唏嘘不已。“我一定要活着出去!”——再回首,荆棘密布。几十年后回想起当时的坚毅心志,沧桑的岁月丝毫没有抹去他一如当年坚毅的表情和语气,现场的师生无不为之深深动容。历尽中年坎坷,繁华落尽,如梦醒来一场空,45岁才转向现今的研究领域,童秉纲仍然能够如此成果蔚然,而年轻的我们拥有的资本无限绚烂夺目,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可以尽情将各自的色彩涂抹到想要飞去的天空,还有什么困难痛苦不能克服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啊!如此丰盛的年轻战场,我们没有理由不铿锵激昂。

责任编辑:海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