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纪行

  • 吴保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创建于 2010-05-17
  • 840
 
2010年5月8日,在研究生院马石庄院长和牛晓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笃志讲习班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前往唐山开滦煤矿学习参观。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唐山,第一次有幸近距离感受开滦,这座震后奇迹般重建的美丽城市,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佳矿”的百年大矿,究竟会是什么样呢?临行前,我满怀期待。
 
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我们的活动紧凑而丰富。我们参观了开滦博物馆,唐山抗震纪念馆,深入到矿井下1000多米的巷道内近距离感受煤矿开采,聆听开滦煤矿全国劳模赵国峰的演讲,还有马石庄院长和杨董事长与我们的倾心交流。每一项活动都给了我很多感触和收获。
 
给我们最大震撼的,无疑是深入到地下1000多米的矿井内亲身感受煤矿开采。矿井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陌生而又熟悉的。一般人是没有机会亲身进入矿井的,但是关于矿难的新闻又时常出现在我们耳边。矿井,在常人眼里无疑是神秘而危险的。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处在安逸校园中的青年学生来说,这样的机会更显得宝贵。下井前,我们既兴奋又紧张。
 
我们首先乘坐着高速电梯来到了地下400米的位置。当纵横的宽大巷道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时,我想只有“震撼”二字才能形容我们当时的感受。但更大的震撼还在前方。工人师傅们带领着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巷道里前行。我们的头上,脚下,四周的墙壁上,全部是黑得发亮的煤。在这么深的地下能建造这样规模的巷道已经让我们惊叹不已,但在我们缓慢地向着地下1000米前进的途中,映入我们眼里的不仅有贯穿其中的铁轨,还有密集分布的30Kpa液压支撑柱,不仅有精密的监控仪器,更有超大型的采煤机。这真是难以置信,若不是身临其境,绝无法想象这些设备是如何在这地下安装乃至运行的。
 
穿行在深深的巷道内,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而生活中的纷扰与困难,此刻也似乎与我们隔绝开来。身处这样隔绝的环境,不禁感慨人的渺小,更感觉生活中的困难是多么不值一提。听到我们的感慨,随行的工人师傅告诉我们,普通的煤矿工人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上12个小时。12个小时啊,我们才刚刚身处矿井1个多小时,便产生这么多感慨,对于长时间工作其中的工人兄弟们来说,这该需要多么大的毅力与勇气啊!煤矿工人真伟大!这个想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这与世隔绝的矿井,映衬出人的渺小,更突显了煤矿工人的伟大!
 
第二天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开滦集团的全国劳模赵国峰老师的演讲。他仅仅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煤矿工人,但凭着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的精神,他逐步成长为一名为企业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高级工人技师,全国劳模。赵老师的演讲说不上诙谐幽默,也没有连连妙语,他只是用朴实地话语讲述着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生涯,那些重大的贡献似乎是那么顺其自然。每一位同志都听得真切,无不为赵老师的努力与奉献深深折服。
 
其实,像赵老师这样的工人英雄,在开滦集团还有很多,光是全国劳模就有30多位。两天里一直全程接待我们的和蔼的杨教授,就是从一名普通的矿工逐步成长为开滦集团的董事长。当我们近距离感受这些榜样时,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谦逊与平和,更是给了我们许多的激励。他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却做出这么大的贡献,而如今我们身处党和国家给予的这么优越的环境中,又怎能不立大志向,尽全力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呢?
 
我们的感悟还不仅仅源于开滦。高高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威严地耸立在位于市中心的广场上,在它的西侧,坐落着唐山抗震纪念馆。馆内的照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大地震的惨烈,更为我们展现出了震后重建的美丽新唐山。短短三十多年,唐山不仅从大地震中迅速恢复重建,更崛起为北方工业重镇和全国文明城市,这实在是“唐山奇迹”。
 
8号的晚上,当我们在抗震纪念广场参观时,几名我们年龄相仿的唐山青年,主动邀请我们一起踢毽子,表演节目,他们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感受到了煤矿工人们的艰苦奋斗,也感受到了唐山人民的热情乐观,我想,这就是“唐山奇迹”的原因所在。
 
这次开滦之行,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在本文的最后,我想引用尊敬的马院长的一席话(根据原话意思回忆整理),与大家共勉——“知识不是万能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探索出新的知识,并通过艰苦不懈的奋斗,才能做出真正有益的大贡献!”
责任编辑:吴保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