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丙中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

  • 李锐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0-11
  • 324
高丙中教授在认真讲演

10819:00,国科大明德系列讲座文艺版块第二场在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201教室举行,本场讲座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与同学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的情况。

高丙中首先用历史的视角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往的物质遗产是死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是为了找寻鲜活的文化”。通过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回溯,高丙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界定上出现了从“杰出性向代表性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利于吸收更多优秀的文化。

高丙中结合实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的情况概括为“非常热闹”,已经从“单项运动转化为社会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性质已经超出了文化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在中国已然扩展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改革”。

高丙中对其观点进一步做出了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性质,“是为了保持我们民族原先那些被视为落后的、传统的东西”。他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被视为人与人斗争的工具,传统文化遭到排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核心是人与人的“团结”与“包容”。

报告从全新的角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的意义,为在场同学提供了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视角,高教授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演讲过后,在场同学就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与高教授进行了交流。

 

责任编辑: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