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学生会承办北京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

  • 朱奉霞/文 郭相奇/图 (学生处)
  • 创建于 2009-12-14
  • 1342
老师讲解
我来帮你绑吧
实际演练

12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团委、中国红十字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承办的北京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顺利进行。培训为期一天,分两个阶段,急救理论知识讲座和急救培训现场操作模拟。

    早上未到8点,玉泉园区教学楼阶一6已是座无虚席,学生会邀请了石景山区红十字会资深初级急救员教练、石景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董林为大家做急救培训的讲座分为两部分,“现场自救互救——心肺复苏”和“现场自救互救——创伤救护”。

    心肺复苏简称CPR,是指抢救心搏骤停伤病员的一组技术动作,它可使伤病者建立临时的人工血液循环,避免心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而死亡。今天主要培训初级心肺复苏,即基本的生命支持,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脑组织占体重的2%,而耗氧量却占20%,流经大脑的血量占心脏排血量的15%,因此,脑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一旦出现心脏骤停必须尽快进行人工心肺复苏,而救治的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当心脏骤停十分钟后开始复苏时成功率就只有1%—2%,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而猝死的人就有54万之多,因此掌握一定的心肺复苏知识就显得紧迫而必要,这样可以让我们挽救生命于瞬间,为医生的救治赢得救治的黄金时间。

    董林介绍,实施CPR有7个基本步骤:一、是观察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只有在现场不存在后续意外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二、是检查伤病者反应,轻拍双肩,左右耳呼喊看是否有意识;三、是及时求救,请他人或自己报警;四、是打开气道,一般用压额提颌法;五、是判断有无呼吸;六、是进行人工呼吸;七、是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次数比为2比30,即吹两口气再按压30次,如此进行5个循环再判断伤病者呼吸是否正常。但应注意8岁以下及以上人的心肺复苏操作略有不同。在紧急情况下心肺复苏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进行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环境安全确定,紧急操作不要犹豫,不要随意搬动伤病者,按压要适度尽量避免造成肋骨骨折或内脏受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手套、口罩、面罩以及人工呼吸面罩保护自我预防感染。另外,董林还为观众详细讲解了呼吸道异物堵塞的处理方法、伤病者体位摆放、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等实用而基础的急救知识。

    在“创伤救护”讲座环节,董林向大家讲解了止血包扎的目的、方法,出血的特点,敷料的使用,骨折的处理,断肢的现场处理,异物插入伤口的现场处理,肠管溢出、眼球脱出等等现场急救处理的方法。其中详细讲解了包扎止血和骨折的处理手段。及时止血可以控制出血,保存有效血容量,防止休克。进行止血时首先要判断一下是什么血管出血,动脉出血鲜红,呈喷射状,危险大,静脉出血暗红,涌出状,按压易止住,毛细血管出血则慢慢溢出,危险较小。止血时要在近心端包扎阻止血液流失过多。骨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伤害,指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遭到破坏。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骨折有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骨折处会触痛、肿胀、活动障碍或失去活动能力,前臂、上臂、手腕、骨盆、大腿等处是容易骨折的部位。通过形象的图片同学们懂得了螺旋包扎法、八字包扎法以及三角巾包扎法,董林绘声绘色的演说让同学们对创伤救护有了深刻的体会。

    培训的第二阶段是现场模拟。下午1:30,石景山区红十字会的医生们给同学们示范了包扎的几种方法:前臂骨折的固定,人工心肺按压及人工呼吸的实施方法。现场同学每人发放了包扎的纱布、三角巾以及一次性心肺复苏消毒面膜。首先,医生们给我们演示了螺旋式、八字形包扎,三角巾固定骨折手臂,现场同学两人一组相互包扎,操作起来有模有样的,俨然都成了实习医生。接着医生们用一次性心肺复苏消毒面膜示范人工呼吸操作,虽然用的是实验假人,但同学们依然小心翼翼,操作谨慎,显然进入了实战操作状态。在学生会工作人员的组织下现场同学不论男女都积极配合,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现场医师则随时指导纠正,让同学们对人工心肺复苏有了切身的操作体验。

    经过一天的急救培训,同学增加了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更提高了实际运用急救知识的操作技能,虽然有些疲劳,但每个同学们的脸上都满溢着小小的成就感,尽管此次培训只是初级急救培训,但在紧急情况下也足以有用武之地了。所有参加培训的同学经培训合格都将发放国家急救技能合格证书,另外现场同学每人获赠一本《初级急救员培训手册》以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较全面系统的急救应用技能。

 

 

责任编辑:朱奉霞/文 郭相奇/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