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基:创新需要宽松制度和批判性文化——“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1场报告会侧记

  • 徐志双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09-21
  • 221
段永基精彩演讲(林国明摄)
学生提问(林国明摄)

【新闻网讯 记者徐志双】9月20日13:30,“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1场报告会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四通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长、第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段永基应邀作了题为《中关村里的创新故事》的报告。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主持了报告会。

段永基以谦逊的开场白介绍自己:“我看到邀请函时吓了一大跳,以往受邀的都是学界泰斗、政府高官、社会名流和行业翘楚,这四类我都算不上。但我在中关村住了50多年,作为老村民,有义务、有责任向新村民讲讲几十年的感悟和思考。”他这样概括中关村的地位:“近代、当代和未来的中关村对于我国的发展、民族兴衰,作用绝不亚于硅谷之于美国。”随后一个半小时里,段永基从时代赋予中关村的历史责任、四通在创新中的教训,以及开创事业须认清潮流并抓住机遇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体会。

中关村的历史责任

中关村是全球罕见的智力密集区,80余所高校、213家科研机构、两院院士占全国36%、在校大学生30多万,科技人员40万等等,这些数字彰显了中关村无与伦比的智力密集程度。此外,中关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的三种经济形态之一,中关村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颇为遗憾的是,中关村从未诞生过“诺贝尔奖”。它具备了获奖的必要条件,但尚欠缺充分条件,段永基强调,要想得到更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果,除密集的智力、中关村独特的精神文化和中关村人的努力之外,还需宽松的制度和批判性文化。

四通在创新中的教训

段永基向在座老师和同学分享了自己从失败的切肤之痛中悟出的教训。四通作为中国著名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创新历程中免不了跌宕挫折。段永基将教训归结为以下七点:

一、对市场进行深度分析,尤其是成熟度。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运了三千台钢琴到中国,结果只卖掉十台,剩余的只有送人。无独有偶,四通在1993年将几百万台PC投入市场,最终惨淡收场。他告诫大家“超前开发、研制,并进入市场,利润才能在平均利润之上。但只能超前半步,半步是先锋,一步是先烈!”

二、设计产品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四通曾凭借技术优势成为国内印刷机翘楚,推出在积分和有机化学等方面有突破的技术,但终因客户需求小而无法占领市场。段永基说:“为了表现领先而设计产品肯定失败。”

三、推出市场的产品要有社会属性。四通曾在“金税工程”上吃了不少苦头。究其社会属性,就是把老百姓和企业赚到兜里的钱拿出来交给政府,于是,社会属性不对,全国人民都反对。这也是李嘉诚一直投资民生的原因。

四、明知山有虎,不向虎山行。段永基说:“我们是肉身凡胎,选择产品和行业,应挑竞争对手稍弱的。”他以自己任中关村科技CEO时,曾获评“全国最差十家CEO”第一的往事,告诫大家铤而走险,面对过于强大的对手并非好事。

五、投资要看产品,但主要看团队。红军长征并非好项目,但就因为队伍强,过程和结局可歌可泣。段永基说:“投资其实是投人。”他在与松下合作的过程中受到启示:可执行分析是给别人看的,领头人要做的就是判断对方的为人。

六、创新要耐得住寂寞,切忌心浮气躁。真名的发明创造没有十年是不行的。他以新浪为例,1993年投资创办,直到2005年,也就是12年之后,才赚了钱。

七、搞创新、创业,风险大,要承受挫折不怕失败。

开创事业须认清潮流并抓住时机

最后,段永基给未来可能走出校门开创事业的学子一个重要建议,必须认清、掌握潮流,抓住时机。他归纳四通的成功是70%机遇加上30%努力。抓得住潮流,才不至于糊糊涂涂挣钱。他还推荐大家抓住欧美的智慧地球计划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计划中相通的部分,认清趋势,找好位置,意志顽强,坚忍不拔,才能成功。

段永基严谨的措辞、幽默的语言、睿智的头脑和敢说敢做的气量,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王艳芬用三句话总结了报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当中关村村长不容易!

在提问环节,三位同学分别就中关村的未来,中关村究竟还欠缺什么和怎样的制度才够开放和自由对段永基提问。他表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很大优势,高平均智慧是其中之一,在座的就是中关村的生力军,他对中关村的未来有信心。而中关村没有出现像苹果这样的创新企业,欠缺的还是制度。关于何为开放的制度,他认为有两点要做到,一是资源配置市场化;二是法制建设公开透明。

“听了这次讲演,让我重塑对创业及事业发展的认识。‘段村长’以特别的方式和诙谐的言语,讲述了四通集团的发展历程及未来。我不禁感叹他的眼光之长远,信念之坚定,人格魅力之优秀。另外,他传达的‘戒骄戒躁,不惧风险,承担挫折’的体会,让我印象深刻,并对有很大触动。”资环学院的邹天森说道。

段永基是政府与企业界,理论与实践的枢纽;这是一次中关村人的对话,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中关村的创新故事、理念和足迹,非常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王艳芬这样总结《中关村里的创新故事》。

责任编辑:徐志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