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访2010-2011学年校级优秀课程教师刘二中教授

  • 黎娟 胡宇齐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1-18
  • 179
图为刘二中(左)。

11月16日下午《科学技术史》课后,笔者在综合楼4楼教员休息室采访了《科学技术史》授课教师刘二中教授。在与刘二中的交谈中,记者获益匪浅,体会最深的就是“兴趣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要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开创一片天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采访中,刘二中提得最多的词便是“兴趣”、“爱好”,兴趣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正是因为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刘二中从小就与科学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上小学时,我就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经常会看很多相关的书籍、杂志”,对于与科学技术的结缘,刘二中娓娓道来,“后来进工厂后,更是由于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就在工厂负责搞技术。恢复高考后,我考的也是华北电力学院热力系。”刘二中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在课堂上展露无遗,他时常会向大家展示他的一些科学技术设计稿,也会讲述他以前在工厂搞技术时的事。

作为一个思想积极活跃的人,刘二中不拘一格,把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扩展到其他感兴趣的领域,“如果一辈子都搞热力的话,知识就太局限、太窄了。而我对科学技术方面的哲学、历史也非常感兴趣,因此,当时考研时,就考了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思想史。读研期间,我的导师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吴允曾教授,但他以前是从事哲学研究的,在数学逻辑和计算机理论领域也很有造诣。在吴允曾教授的建议与影响下,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了图灵的计算机科学思想,这本身也可算科技史的一个研究。”正是由于兴趣使然,刘二中成为科研工作者中既从事科研工作又从事科技史及哲学研究的极少数人中的一员。

知识的复合效应

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知识的复合效应凸显。刘二中提道:“如今国外的一些专家在教育和学术成长的研究中提出一种新的概念——知识的复合效应。那什么是知识的复合效应呢?简单地说,它认为不同领域的知识交融带来的不是 ‘3+3=6’,而是‘3×3=9’的效应。如果你老是局限于一个领域的东西,那么你最终可能得到的就是‘3+3=6’,甚至是‘3+3=5’的效应。但是如果你适当地拓展研究领域,那么确实有可能达到‘3×3=9’的复合倍增效应。比如说,对于《科学技术史》这门课,如果你有理工科的背景,那么对某些判断不是很清楚的环节你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一些不好解释的问题就能完全加以解释了。” 跨学科交叉性发展意义重大,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由于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不同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在某一点产生火花,还会使科学家产生灵感,从而突破原来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创出新的研究领域。

如今交叉学科发展备受同学们追捧,但作为交叉学科发展的成功例子,刘二中却也提醒广大国科大学子:跨学科交叉性发展有利有弊,弊端主要体现在会分散精力。对此,刘二中对国科大学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否跨学科发展以及跨哪个学科发展。千万不要因为其对今后自己的学术水平有特别多的好处而跨学科发展,自己的兴趣最重要。其次,跨学科发展要弄清主次,应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上。比如,我因为兴趣广泛,对哲学、历史也有所涉足,但我把一半以上的精力都放在了我最感兴趣的科技工作上,有多余的精力时再把科技哲学、科技史工作搞好。”

因为兴趣,所以坚守

刘二中坚守在《科学技术史》课岗位已有20多年,人文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方向的胡志强教授以及其他学院的一些教授都聆听过这门课。当时这门课是由几位老师一起授课的,但是由于课程难度有点大,其他几位老师都打退堂鼓了,而刘二中基于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独自将这门课撑起来了。为此,他查阅了大量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资料,还著成了《技术发明史》一书,颇有影响力。而且《科学技术史》课也广受学生欢迎,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每堂课总是虚无坐席,课堂上大家都认真聆听,获益匪浅。

来自地球科学院的吴波同学和王成同学就向记者说道,刘老师讲课语言非常幽默,举的案例也很生动形象,便于大家理解,大家学得非常轻松。从课上也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中国虽然推动了世界发展,但从15世纪到现在的技术史上,主要是讲外国的科技成果,中国的却很少。通过这个课,激发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有所建树。同时,刘老师还交给了大家做研究的方法。首先,做研究不是为了钱,是爱好,应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爱好和追求。其次,不要对小事纠结,要拿得起放得下,保持积极乐观的科研态度,秉承正确的人生启示。再次,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说,要查阅相关领域的文献,看别人怎么研究,要从他们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看哪些能够为自己所用。一个人能注意到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而如果你把其中的都了解了,就能进行一个综合,从而丰富知识,更好地把握机遇。

生命科学院的王其娟同学则补充道,刘老师的课非常有意思。作为理科生,平时的课程似乎都有点枯燥,也挺累的,来听听人文类课程正好可以调节一下。第一次来听《科学技术史》课时,刘老师讲到了埃及、木乃伊等,还给大家看了很多图片,我觉得可有意思了。同时从这门课中我还了解到许多我专业之外的知识,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不过,同学们也指出这门课的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和同学们的互动太少了。同学们对授课内容非常感兴趣,因此也非常渴望能和老师进行互动。如果让同学们回答问题,对同学也是个锻炼,这可以加深同学的理解与认识。第二,老师能用PPT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讲授课堂内容就更好了。刘老师用的主要是立体投影,向大展示提纲,再进一步进行发挥。不过老师很善于利用投影,而没有把投影当成必须的。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但有理由相信刘二中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为精彩。最让记者感动的是,刘二中在《科学技术史》课的岗位上坚守20来年,虽然是兴趣使然,但每年都需要重复同样的内容,这是多么不易啊!让我们向这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为国科大学子服务的老师致敬吧!也希望国科大学子能像刘二中一样: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开创一片天地!

责任编辑:黎娟 胡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