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作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康楠
-
分类:青春随笔-old
-
-
点击数:1110
【新闻网讯】4月11日晚,《哥本哈根》。这是一个美妙的夜晚,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话剧。这个时候演出的这个话剧,引起了青年学子思考。全剧通过两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和尼尔斯·波尔,以及波尔的夫人玛格丽特三个灵魂的对话,引出了现代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
人世的回忆、天堂里的现实在剧中互相穿插。整部剧充满了思辩的魅力,探讨了人类在满足物欲、追求功利的同时,是否应该保持内心的良知。科学家对自我的拷问,对国家的热爱,对人类的责任在这部话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爱与恨、情与理的矛盾中,在个人、国民和一个有正义感的科学家三者身份并不能在那个非常时期得到统一的情境之下,一个融化这三种身份于一个血肉之躯的活生生的人,又能做出怎样的抉择呢?更为艰难的是:无论当时做出的是什么样的决定,都会因为历史的错位和时间的流逝将这个决定模糊化、两面化、歧义化。而这,既可以成为科学家为自己辩护的证据,也可以成为人类谴责他的证据;既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功臣,也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罪人。历史留下了事实,但创造历史的是人,记录历史的也是人,评说历史的还是人。
演员的表演十分精湛,情绪也很投入,台下的观众可以清楚的看到演员激动时眼睛里泛着泪光,演出期间不时引发观众真诚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全剧演完后同学们的掌声经久不息,三位演员多次鞠躬谢幕才离开舞台。演出结束后,导演王晓鹰和三个演员还与同学们就该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欣赏机会,更是一次宝贵的科学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
阅读更多: [评论]《哥》剧引发的思考:功利与良知何以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