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奉献,生命相“髓”——专访大连化物所博士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肇极

  • 研究生记者团 吴志连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创建于 2012-06-07
  • 1254

肇极,男,河北承德人。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5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推荐免试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李灿院士,参与“中国科学院太阳能行动计划光-化学转化”研究。2006年8月25日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志愿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救治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2012年2月23日,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检索,肇极的HLA初配型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相符,4月1日,高分化验与患者相合,5月18日肇极入住北京空军总医院,5月23日,接受并成功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手术,并成为北京市的第140例, 全国的第2804例接受并成功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手术的案例。

 

5月27日上午,肇极接受了大连化物所记者团学生记者的采访。

记者:肇极师兄,您好!听说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手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们为此感到万分欣喜。相信我们大部分人对造血干细胞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知道真正含义的人恐怕不多,那么您可否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下什么是造血干细胞?它有哪些特征?

肇极:造血干细胞的干类似于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并开花和结果等。通俗地讲,造血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因此是多功能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是人体的始祖细胞。造血干细胞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高度的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二是可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

记者:听说您在几年前便献血并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作为一名志愿者,您当时的心情怎样?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呢?当时决心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是为了什么?

肇极:没什么特别的,我相信很多同学老师都有类似的想法,如果能因为自己的一点小事帮助别人,特别是可能救助他人的生命,并使之恢复健康,那会非常有意义。 当时比较闲,所以第二次去献血,看到了,就捐了。我想大家只是没有那么多接触的机会,若有机会很多人都愿意这样做 。

记者:当您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发来的《致检索相和志愿者单位的函》时,已经距离加入志愿者有7年的时间了,您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呢?决定捐献的动力又是什么?是否经历了一些波折?

肇极:第一反应就是很惊讶,非常惊讶。挂了电话,还觉得可能是骗子,但是当时也没犹豫就同意了。救人一命的意义胜过一切,虽然我延期了,但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个人觉得,如果能奉献自我的力量投入到一个有意义的事情中,那也是非常幸福的。我的母亲也很赞同我的决定,倒是我的父亲不太同意,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不想让我管闲事,担心健康,也担心耽误我的时间。为把情况讲清楚,我费了很多口舌,最后我的父亲还是同意了。

记者:当作出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一决定时,您是否犹豫过,并和大部分人一样有着对关于危害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顾忌?

肇极:捐献的意愿仍有,而且很幸运能够配型成功。大家学化学的很容易懂,血液中的细胞都是不断再生的,人体的自我恢复的能力很强。在捐献前,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是处于过量的状态,捐助后也是过量状态,后来慢慢降低恢复常态,所以免疫力很强,不会生病,从而谈不上什么犹豫或者顾忌。

记者:您的决定与化物所人文环境的影响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肇极:可能在这里久了,是一种熏陶吧。化物所的每个人都很敬业、朴实、善良,也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呆久了你就会发现,追求一流的所训,其实是包括很多方面的;我们身边的很多党员,很多老师同学,都很优秀,整个环境纯粹上进,很像个大家庭;尤其一些老师都给了学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我的导师李灿院士,不仅一直以身作则、数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而且着重以“做事先做人”的思想培养学生,他的言传身教,学生永远都领会不完,每当想起李老师带病工作,刚下飞机就来实验室工作,常常顾不上吃饭,就给我们开组会,组会上的谆谆教诲,总是让人特别感动。其实还有我组任通老师的事情,不多说了。

记者:在进行捐献造血干细胞手术之前,需要做哪些检查以及各项准备?有没有手术前的紧张与不安,如有,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肇极:不需要特别的准备,保持健康就好。期间,我去了三次北京,第一次是5 ml血样采集,做高分辨配型,结果非常好,10个配位点,配上了9个,意味着手术排异该会很小;第二次是体检,在北京空军总医院,主要是血液方面的很多检查;第三次是8天的住院。倒是没有紧张和不安。

记者:您能否给我们简单的陈述下有关手术过程?另外,手术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呢?

肇极:手术采用外周血采集,就是把血液引出体外来,通过体外分离所要的成分,再把余下的血液成分输回去,整个过程是连续的,我那天循环了11000 ml血,花了大概3个半小时, 相当于身体总血液的2倍多,收集了60 ml造血干细胞为主成分的血样, 当天中午采完的,下午便空运到南京,就给患者手术输入了。出院的时候血相很多都接近正常了。

记者:通过此次捐献,相信您对拯救他人生命这种义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诠释吧?可否和我们分享下?

肇极: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这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小事,就像别人渴了或饿了,你给他水或面包一样,只是举手之劳。但是,这件事的意义很大。对于患者,希望她能尽快地康复,幸福的生活,全家人都很开心,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对于我来说, 让我更加相信,生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己获得了什么,更在于对于别人的价值。

记者: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引起所领导的极大重视,也得到所领导的大力支持。那么,这种大力支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您对所领导所给的关注和支持,有什么要说的呢?

肇极:所领导的绝对支持,让我特别感动。所党委包翠艳书记在知道情况后,特意亲自来探望我,叮嘱我注意身体,多休息, 安排了食堂给我关照伙食, 还特意在采集手术时从大连赶到北京来探望我;所研究生部熊博晖部长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她和孙晓珊老师也来北京探望我,她们还带来了张涛所长和包翠艳书记的亲笔慰问信;研究室的老师和党支部也是非常关心;我的导师李灿院士和组内的几位老师也来北京医院看望我;组里的两名师弟秦炜、郑霄家特地来北京照顾我;还有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打电话或者发信息,关心我的情况。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感动。

记者:现在我国仍有数以百万计的白血病患者正翘首期盼着进行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手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虽然全国当前共有约一百五十万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但是志愿者人数与我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仍非常低。那么,造成我国骨髓库不够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肇极:听红十字会的人介绍,每年大概有4万人全国新发病例,而每年只有不到400人进行了骨髓移植,余下的大多是没有合适的配型,无法治愈, 配型的概率很小,所以需要大的骨髓库, 我国大陆现在才有150万左右样本,据说还不如台湾的骨髓库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觉得有几点:宣传不够,做事情的人也不是很多,现在主要是看捐献者的主观意愿,因为这个过程中,捐献者随时可以反悔。而每一个捐献血样,要进行分析也是不少的费用,1个500元吧,所有的发生费用都是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出的,他们经费也有限,希望捐献的志愿者血样可以使用,否则费用就白花了。据说1/3到1/2的人会毁约,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价值观的人很多。所以这个事情还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好的。

 

采访后记

作为化物所的青年学子,肇极在投身于科研事业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并用自己善良、纯洁的心灵去照耀、去感动这个世界,展现了新一代科研人员的时代风貌。肇极同学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善举,受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表彰,被授予“北京市红十字博爱奖状”。

肇极的师兄范峰滔这样说道:“师弟, 好样的,我们也要让这里的欧洲人民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博士生,虽然自身面临着巨大的毕业压力,却依然给绝望中等待的人们带来了一缕生命的阳光。中国的博士生,毕业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顶博士帽!”

肇极的事也许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坚持把这些细小而平凡的事做下去的人并不多。我们不能把目标仅停留在“自我”的层面上,而应该有一个更崇高的目标,那就是把“我”放进社会中,不只是观察它,研究它,还要融入它并尝试构建它。正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言“人的伟大在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建立在于人的行动。”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 吴志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