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秘书长 石勇

采访/本刊总编 杨光

成先生,在我心里就像我的父亲。他和他夫人待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在1995年就认识成先生,一直跟着他,到现在整二十年了。


我被成先生挖回了国


我认识他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1995年成先生刚调到化工部当副部长,就想实现他的愿望,就是推动中国的管理科学。于是他就在国内找了一些年轻人,也在国外找一些年轻人,我就属于他在国外吸收回来的。当时,我还在美国工作,是回来访问,参加了在北航举办的一个管理科学研讨会。就在这次会上,我们认识了。成先生对我说,他准备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下成立一个管理学部。


后来管理学部果然成立了,开始做国家杰出青年奖,我也是这笔奖金在2000年的获得者。在我答辩时,成先生跟我讲,他准备到美国访问,想看一些有时代感的新东西。我当时给他介绍了我正在工作的第一数据公司。这是一家大数据存储公司,很厉害,美国50%左右的信用卡数据都是它在管。假设第一数据受到攻击,美国经济就瘫痪了。成先生当即就很感兴趣。后来他到美国去,也由我接待。


就是这次赴美访问,成先生到我家里做客。在我家里,他明确提出希望“挖”我回国工作。为此,成先生先后去过我家里两次。是什么打动了我?一是他反复跟我讲,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快。美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要再做一些新东西不容易,而中国却有很多好机会。对此我很认可。另外一点,就是他完全说服了我夫人。于是,2003年我就决定回来,跟着成先生了。


我回来后跟成先生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要把知识和数据,以及他一直倡导的虚拟经济结合起来。为此我们2004年酝酿、2007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成先生来做中心主任,我做常务副主任。成先生做了我们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院长12年,做了我们中心主任10年。以后成先生到北美去访问,都由我来陪同。


所以通过这20年的接触,我对成先生是非常了解的。


勤奋,谦和,不说假话


我对成先生为人的评价,第一点,是勤奋。


他还不是一般的勤奋,而是非常勤奋。他能把自己每一天的时间安排,都做到非常认真和精确。从早晨一起来开始,6点钟打太极拳,打完就开始工作。每天工作什么内容,每天要看多少网站,他都分配得很好。天天如此。他做事就是一个钉子一个眼儿。


很特别的是,他作为领导人,很少依赖秘书。他的报告都是他自己写。秘书就是辅助他做一些次要的事,主要的事他完全自己负责。举个例子,在国外成先生要见哪个朋友,他都是直接从自己的手机发对方的信息给我,让我去联系,而不管秘书要。他的勤奋从他年轻处在逆境时就练出来了,比如文革中他被安排烧锅炉时,就苦学外文。后来,即便工作繁忙,他也是一天到晚都在看新东西。他特别喜欢接触新事物。比如每一款新的iPhone出来,他都马上找来一部摆弄。所以别看他七十多岁了,比我们还有好奇心,还开放,对新东西的接受力非常强。


第二点,是谦和。


有几个表现:一个是对下属从来不发火。我跟成先生相处20年,他从来没对我发过火。如果我们哪里做得失当,他一般也就说这个事应该这样做可能好一点,语气也就是这样。


另一个是他总是替别人着想。直到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今年4月份——本来他还计划7月份和我一起去巴西参加会议。就这最后一面,他还在教育我,叮嘱我应该什么地方做得更好,还有什么不足。你可以感受到,他非常关心你,把你的每件事都已想过了。不仅工作层面,生活也是如此。比如在国外访问时可以去参观国外一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时,他也都给你想好了,告诉你可以去什么地方。所以各方面他都为我们考虑了,我们只执行就完了。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假设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便很含蓄地提,他也能立刻意识到,如有价值,他就马上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他知道你可能了解的具体内容比他多。因此成先生虽然安排得很周到,但并不强求你做什么,都有讨论余地。


生活上他对我们很包容。比如:我跟成先生出国这么多年,早上我们约好一起吃饭,几乎都是他早到,我晚到。因为我的生活习惯跟他不一样。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我跟很多领导人接触过,像他这么完全没架子的,很少。


所以你跟他一起工作,没有压力。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他自己已经做到这个程度了。比如,他走路就比我快。他走路快,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跟《中外管理》老杨总特别像,所以他跟老杨总很合得来。


在去世前,他写了一首《八十岁回眸》,他特意用了“雏鹰”而不是“雄鹰”,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老了也仍旧是雏鹰。


第三,是做人踏实,从不说假话。


他的性格就是这样。他自己讲,在做官员时,不说假话是他坚守的原则,同时尽量少说空话。后来他退下来了以后,连空话也绝不说了。这一点,成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很重要的榜样。


把管理学与虚拟经济“创”到了新高度


成先生对于中国管理科学的贡献是巨大的。我觉得成先生做了几个第一。


一是他在中国创建了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管理科学部,这就把管理科学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要知道,连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都没有管理科学部。


二是他创建了虚拟经济学。成先生不是一般性地从经济学原理做的,他是从非经济学原理,也就是基于复杂科学去创造的。因此,他完全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社会科学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创造了虚拟经济学。这一大贡献,全球都是承认的。美国虽然有些人也用复杂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科学,但不像成先生这样系统。


当然,他对金融市场的贡献都有目共睹,大家说他是“风险投资之父”,因为那个1号提案是他提出来的——现在有人说他是“创业板之父”,我觉得这个说法太片面,创业板只是风险投资的衍生品之一。


对于最近的股市,大家议论很多。那也正是成先生开始病重的时候。虽然他没能再发表观点,但他对政府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一直有告诫:一是我们改革要加快,二我们还要做更多衍生品方面的尝试,三监管要加强。就是你要做,但同时要管好,而绝不能像这一段这样放任。


成先生提出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且还写到十六大报告里了。可见他作为一个学者对中国政府的决策做出了影响,这是一般学者做不到的。在他弥留之际,国家主要领导人去看他,他们家属告诉我,领导人对他一生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一生学者本色!


当你在研究一个事物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工具也不一样,经常会对一个学科产生颠覆性的变化。我认为这点跟成先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他的经历,以及他在国外的经历都有方式。他善于考虑问题,善于观察问题,绝不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这是他的原则。他看什么东西,都要抱着怀疑性的态度看。这是一个学者的本色。这与他在国外接受教育也有关系,就是能够从不同事物的数字中间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出来,再提高。这就是创新型的研究模式。


他在《八十岁回眸》里说的“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他是真正做到把真言说出来了。他的意思是说:我作为领导人或者为国家服务,这只是服务,对我来讲只是中间一个环节。但更重要的,我是一个学者。他夫人来研究会灵堂时也对我说,他一辈子最喜欢的身份就是学者,做学问。这是更显他本色的地方。


责任编辑:化石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回想我和先生相识已近十八载,转眼一挥间。先生走了,他是明志而来,无憾而去。 我们风险投资学界众弟子纷纷吊祭,我又何尝不悲伤欲绝。近几日,我重新阅读了先生和我之间上百封电子邮件。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我有幸与先生相识,聆听先生面授,却也是一生的福份。先生的为人,先生的治学,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 那刚直与渊博在他身上的和谐,那平易与严谨在他身上的融汇,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往事如云,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清晰可见。几件小事可一窥先生的为人。

我和先生初次相见是在1997年人民大学的一次会议上。我刚刚回国,并不清楚这位侃侃而谈的学者的背景。事后我写信向他讨教一个问题,没想到他不久就给我回了电话,我们就国际金融危机问题交换了一些看法。此后我们的邮件往来大都是英文,仓促时也用中文交流。

我记得仿佛是2001或2002年,他到美国访问。哈佛大学风险投资专家Josh Lerner 教授邀请先生和我一起用早餐。他显得格外轻松:这多好,象一般人一样,和朋友聚聚,聊聊天,没有保安跟着。Josh不明白他的意思,我却会心而笑。从那时起他就十分关注风险投资的学术研究。

2005年秋,先生在人大会堂他的办公室见我,讨论了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趋势。谈话间,他突然转了话题:我刚刚知道你离婚的消息,为了回国工作,你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我没有说话,但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我没有想到他这么关心一个晚辈的工作及生活。

近年来,我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及绿色经济方面撰写了几本书,每每请求先生作序,他都欣然应诺,并亲自书写、修改。记得有一次,他抱歉地说,近来太忙,一周后可有时间。整整一周后,我收到他的一封简短的邮件:

曼红:

附上我写的序言,到今天正好是一周。匆此。祝好!

成思危

先生的严于律己可见一斑。

2004年末,先生领衔并陈工孟教授和我三人导师组在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风险投资专业,并开始招收风险投资专业的博士生,以此推动中国风险投资的学术研究。次年九月,先生亲自来到人民大学,会见了所有风险投资专业的博士生。(下图八位在校博士生,中间为陈雨露校长,先生及我)自此,先生亲历推动风险投资研究的努力从未间断。

2011年5月,我和朋友的新书《Green Econom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China》出版了,先生写的序。讨论该书内容时,我告诉他,我在人民大学已经退休,本来计划返回美国,但幸遇香港致富集团的老板周松堦先生。周生鼓励我继续为国服务,并资助我著书。先生对周生的见识颇为赞赏,并自此称周生为朋友。

2012年春,我参加阿斯塔纳论坛,回程途经阿拉木图中转又巧遇先生。机场很小,经留时间却不短,我们正好聊起风险投资的研究工作。他希望我不要放弃,把风险投资及天使投资的研究搞下去。并约好在京就此议题继续讨论。是年六月,先生和我长谈了两个多小时,他提到中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如火如荼,全球名列第二,但风险投资的研究,尤其是深度的学术研究还相对较弱,加之,中国的天使投资方兴未艾。他决定在他的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下设风险投资研究室,期望以此竟推风险投资的研究风气。我深知自身能力有限,但承蒙先生信任,答应他:我会努力的,我们不会放弃。是年末,先生招收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方向的博士后王佳妮入盟,风险投资研究室的工作始见成效。先生也时时勉励。

先生已被国人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殊不知他也一直力推中国天使投资的发展,尤其是天使投资的研究。 2014年4月,先生亲自参与策划,我们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中国天使投资研讨会”,先生致辞。虽然是小型会议,但它是中国天使投资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先生深知推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研究是有难度的。我们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学成后大都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实践,很少继续从事风险投资的学术研究。一方面,做风险投资的实践比研究显然更实惠。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尤其是天使投资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很难获取,对于它的研究谈何容易。先生遂力推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的建立,为全国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学界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学习进取的平台。 2014年11月15日,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风险投资研究专业委员会的设立申请通过研究会理事会的一致认可。

今年来,先生的病情加重。四月中,我给先生发了一个短信,汇报了我们风险投资研究室及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的进展,并鼓励他战胜病魔:“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但生命又是极其顽强和坚韧的。有时看来完全过不去的坎,竟让这种顽强坚韧闯过去了。挺过去。”先生收到了我的短信立即来了电话,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几周后在医院见到他时,他的病情那样危重。在病床上,他询问了我们风险投资研究室及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的状况,知道我们与新华都商学院的第二次合作已经确定,他十分欣慰。他又询问了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状况,我汇报了我们受到研究院的支持,今年会在先生所亲自创办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17届) 上召开首届中国风险投资学术年会,并进行风险投资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揭牌仪式。他露出了笑容。我们交流了很多,但当我提到,我们首届学术年会成功后再来向他汇报,他没有应诺,用目光一直送我走出房门。我一路控制自己的泪水,我对自己说:放心吧,我会遵守自己的承诺。

7月4日,我们中国风险投资学术年会圆满召开,同时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正式揭牌成立。 我本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均有限,但幸有北京大学的路江涌教授,清华五道口的田轩教授,复旦大学张陆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谈毅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陆海天副教授,人民大学的胡波副教授,王佳妮博士及与会的专家学者的鼎立支持。我们会推进风险投资的学术研究,培养我国年轻一代的专家学者,壮大我们风险投资的研究力量。

我没有机会向先生亲自汇报我们的学术年会,似乎意料之中,却又意料之外。我仍然执着给他发了邮件,希以慰借先生在天之灵:我们不会放弃。

风投之父誉中华

成而思危谱寰宇

先生千古

刘曼红携风险投资学界弟子敬

 

 

 

 

 

站在恩师遗像前,望着师母悲伤的背影,过去的一幕幕在泪光中忽现。

2004年秋的夜晚,我在清华大学紫荆操场不断走着,刚刚收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免试推荐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录取通知,要求填写导师选择志愿,第二天就要提交。我当时是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年级唯一同时辅修第二专业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双专业本科生,无论是第一专业工业工程(科学管理)或是第二专业计算机,都与我想填报的导师、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先生招收的金融工程、风险投资方向相距甚远。那一晚,我在清华操场不知道转了多少圈?内心充满了迷惘,如果我报成思危先生,能接收我吗?如果不接收,我这个录用会不会被取消?我能读好从未学过的金融专业研究生吗?过了许久,我有了决断,不管能否接收,尝试过,人生才不会后悔。当晚,我就提交了志愿,导师成思危教授,专业金融工程。

2005年冬天,入学已经三月有余。我为管理学院开发了一套MBA教学信息管理平台,花了很多时间,原本就没有多少金融基础的我,在专业学习上更加吃力。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导师成思危先生敏锐地发现了我的学习出了问题。了解情况后,说他想找个研究生跟着他一起做物流管理、信息化相关的研究,我看你有很好的物流管理、计算机基础,你愿意跟我做这个方向吗?当时,在导师面前还拘泥不安的我连忙点头同意。就这样成了先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一个非金融方向的研究生。很多年后,才得知先生1981年前往美国学管理时,第一专业是管理科学,第二专业辅修计算机,先生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将他一生在化工制造、过程系统工程、复杂系统、新经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研究融汇,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即后来的“虚拟商务”),需要三个条件:有时间(2007年退休)、有人(有一个学生全力来做)、有实践阵地。就在2005年10月,先生在上海,发现了华东理工大学丁玉章教授创办的中国最大的零售信息化服务商之一上海海鼎公司可以提供实践阵地。回京后,因为我大学的两个专业方向和先生当年几乎完全一致和巧合,综合各种缘由,就有了这么一段师生畅谈。

2006年春,国际上物流领域有一个热点-第四方物流,先生希望我能深入学习了解。先生当时已经提出了截然不同于美国、欧洲,根植于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的第四方物流思想。国内关于第四方物流相关文献资料还比较稀少,且错误极多。先生当时作为国家领导人,外事访问比较频繁。就从美国自己花了近2000元买了世界上第一本第四方物流的英文原版著作给我,让我认真研读。要求每个月至少精读一本经典著作,并认真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交给他审阅。这些工作,后来成了我个人写作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第四方物流与物流模式演化研究》,后来发现,先生关于第四方物流的阐述,与饱受争议的美国、欧洲的两种第四方物流观点不同,实现了本质的突破,第三方物流的出现让物流运作的社会分工发生变化,并实现了物流在企业中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型;而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则让物流从商业的支撑者变为商业的主导者,引领商业的发展。很多年后,阿里巴巴马云的“大物流计划”,顺丰的“嘿客”……等等一些中国领先全球的电子商务实践,其实先生早在2003年就已经精辟的论述,领先业界十年左右。

2007年夏,我将写了近一年、修改二十余次,自己还觉得比较满意的一篇物流研究论文,交给了先生。一周之后,先生来中科院专门与我讨论,告诉我,我们做管理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还需要根植于中国的企业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中国的社会和商业进步做出贡献。这篇论文写作尚可,但是书生气十足,不懂中国本土企业实际情况。先生当即联系丁玉章教授,把我安排到当时海鼎公司的物流客户-中国最大零售企业百联集团旗下的上海华联超市物流中心现场全程作业,在海鼎公司物流事业部陈庆洪总经理手把手的指导下,通过数月的实际物流运作,以去掉我与论文中的书生气息。

2008年夏,通过数年在先生、另一位导师汪寿阳教授,以及丁玉章教授联合指导下,在物流、供应链管理、零售管理、电子商务领域从理论研究和企业一线操作均有一定基础后,撰写了后来名为《基于美宜佳案例的零售虚拟企业模式研究》的论文初稿,先生与丁玉章教授在上海湖南路附近的下榻酒店讨论这篇论文背后企业背景、商务创新、商业理念、思想……,在讨论的过程中,先生把20余年化工、系统工程、过程系统工程、新经济、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思想融汇,建立了全新的虚拟商务理论及学科体系。并让丁玉章教授筹备,2008年7月18日正式在担任主任的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下面建立第四研究室-虚拟商务研究室。以汪寿阳教授为研究室顾问、丁玉章教授为研究室主任。为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及研究方法,与我另一个导师汪寿阳教授一起,送我前往香港理工大学物流及航运学系博士联合培养一年。

2009年冬,我刚结束在香港理工大学的一年联合培养,回到北京。先生在一次学生指导会后,留我单独谈话。询问能否我在2010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工作,协助汪寿阳教授、丁玉章教授做好虚拟商务研究室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此之前,我一直计划毕业后前往企业工作,并已经和几家知名大型企业达成了工作意向。当时没经过多少思考,立即就同意了,决意留校工作,能继续留在先生身边学习,做一些事情,是我的荣幸,更是荣耀。

2010年夏,先生逐字逐句修改我的博士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英文标题,我几次的修改都不太如意,先生逐步引导,最终成稿极为简洁清晰并和论文内容丝丝入扣。在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以7个评委7个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五年硕博学习,点点滴滴离不开恩师的苦心教诲,正如论文致谢部分所述:“落笔掩卷,思绪万千。师恩难忘,铭记于怀。大爱无言,感恩在心。成先生学识渊博、慈祥惠懿、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凛凛高风,令我感佩不已。先生一生 “三大转折”,立德、立言、立功,“慷慨陈词岂能尽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让我高山仰止;从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做学问,更学到如何处世为人。祝愿成老师一生平安,学生会遵循您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的教导,学生不会忘记您的告诫。五年来点滴汇聚的一言一行,让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体会到了“大海”的深邃和包容。”

2011年夏,先生与我和丁玉章教授在他在上海湖南路下榻的别墅讨论,分别详细听取了我们就虚拟商务领域学术研究、企业实践两方面的工作汇报,对我们的工作做了很大的肯定,也提了很多的建议和下一步方向。让我们协助华东理工大学筹备在7月15日举办虚拟商务研讨会,并进一步成立华东理工大学虚拟商务研究中心,增强虚拟商务的研究力量。先生一如往常那么慈祥,走的时候,特地让我和他坐在一起合影。让我静下心,认真做学术研究,务实地企业实践。

 

2012年春,先生应浙江赵洪祝书记邀请,从外地去杭州调研电子商务企业,让我去与他汇合随行调研。到了后,我特意选了一个附近的快捷连锁酒店住下。却没料到不久接到了先生的电话,原来先生到了杭州后,下榻在省委安排的宾馆,他马上就向接待方提出还有一个学生,请安排在他的酒店里附近房间住下。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他事无巨细的悉心关怀和照顾。身为国家领导人,先生更像一个慈祥的长者,带着我,走访阿里巴巴、生意社等多家中国领先电子商务企业,始终安排在他身边一起。有一天晚上,晚餐后,他带着我,一起望着眼前的西湖和远山,告诫我做学问要勤奋踏实,不可削足适履,该用什么研究方法,是理论建模或是实证检验,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出发,做人做事,要朴实本分,年轻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是路要一步步的踏实的走,不可急于求成,去追逐一些不该追寻的东西。记得那一天,和我谈了好久谈了好多,直到秘书警卫前来提醒他,才进卧室休息。调研结束的时候,在很多人的簇拥送行中,他却回头专门找我,问我要不要和他一起乘机走?

 

2013年春,我陪先生、师母前往上海一号店调研电子商务并与一号店董事长于刚教授交流。师母说起,先生这一辈子,吃了很多很多苦,能有现在的成就,完全是因为勤奋,你永远都无法想象先生有多么勤奋刻苦,从读大学认识先生开始,先生就一直没有好好休息过,只要有时间,他就在读书、钻研和工作。

2014年冬,我筹备并陪先生出差。针对我当时存在的一些顾虑和问题。先生找了个时间专门找我谈心,对我说:“虚拟商务研究室的事情,你放手去做, 有问题可以在过程中在改进。 有些大事和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你随时找我及时和我商量。邮件回复太慢,以后你多给我发短信,我的手机对你是开放的,我能及时看到并立即回复你。平时,学术上的事情,你多向汪老师求教; 企业的事情, 你多听听张总丁老师的意见”,……, “你是一个好苗子,我不希望你被毁了,年轻人要一步一步的走,不要太在乎一些东西。 我这些年的安排,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你放手去做, 但是有些事情, 你必须和我商量……”。

2015年4月21日,我接到先生的通知,让我和张总一起去了医院,讨论《成思危论虚拟商务》一书的修改和序言,以及虚拟商务研究室的发展。那时候的先生,说话依然洪亮。先生一共谈了一个小时十分多钟,中间医生护士几次进来检查换药,提醒首长要注意休息要少讲话,只听先生笑着回答:“我好好注意,不过这个事情不同,这是著作,要出版出来给外界看的,一定要好好修改、审查, 既然要出版,就一定要负责任,要尽量完善, 尽量少出错误”。本来已经排好并出了样书,在先生的修订之下,删改替换了大半内容,并规定最后出版的只有以先生独著为主,部分和汪寿阳教授、杨友麒教授以及我三人的合著内容。

在自序中,先生回忆:“我酝酿提出虚拟商务的概念差不多是二十多年,1981到1984年,我在美国学习,主修管理科学,辅修管理信息系统。1984年学成回国以后,我一直在努力推动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最初的时候,只是想到用在生产管理上,实现管理和控制的一体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追求工厂的整体优化,甚至企业的整体优化,由此我提出了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这样一个思想。……因此,在2005年,我逐步形成了“虚拟商务”的思路,提出了“虚拟商务”这个概念。2005年,我同时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名虚拟商务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2008年7月,在我担任主任的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内部,正式挂牌设立了虚拟商务研究室,并且和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讨虚拟商务的发展问题。此后我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虚拟商务的演讲和文章。把供应链管理、第四方物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等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联系起来,形成了这样一个初步的思想。……我认为虚拟商务还处在十年磨一剑的阶段,本来还不到出一本书的时候。……虚拟商务研究室的张秋利研究员和田歆博士共同整理了这些年来我发表的文章和讲话,构成了本书的内容。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后来者有所启迪,能够推动我国消费经济的发展,让消费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5月份,我和先生的短信还很顺畅,虽在医院,但是当天都能给我回复。6月中旬开始,先生就不再给我回短信,我一直不安。7月12日,一早醒来,在微信群里看到消息,泪如雨下。没有想到,4月底的医院见面与讨论,竟成了与恩师的永诀。而先生一直关注的《成思危论虚拟商务》一书已经付印,离正式出版只差了4天,先生却永远没等到这本汇聚了他一生心血、融汇半生思想的书出版,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先生,您一路走好!

您的精神永在,您与虚拟经济、虚拟商务理论长存!

学生: 田歆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200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2005-2010)

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虚拟商务研究室主任助理(2010-2015)

2005年年初,我接到民建中央的电话,说思危主席认真看完了我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一书,希望我能够尽快去一趟。第二天上午,在民建中央的办公室,思危主席非常愉悦地接见了我。在详细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后,思危主席说到了我的书,说到了国家层面的风险管理,说到了结构性产品创新。随后,他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新书,一边认真地签名,一边感慨地说:“如果你愿意,希望你能够加入我的中科院研究虚拟经济的团队。有你们陪伴,真好!”

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显山露水。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和思危主席以及整个团队共同经历了人生中一件非常“奢侈”的大事,那就是完整见证了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有时候,我们是在中科院管理学院的三楼教室;有时候,我们是在思危主席的办公室;还有的时候,我们是在香山科学会堂。深厚独到的理论功底,高屋建瓴的政策理念,我们享受到一次又一次思想和智慧的盛宴。清晰地记得2008你11月12日,思危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世界银行副行长、欧洲总代表Oltmann G.Siemens,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高级顾问Frederick Dubee 一行。事先,思危主席特意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好好准备几个提问,能够对于我们团队的研究有所帮助。

在思危主席身边,我们不仅一次又一次被他的博大精深、虚怀若谷所震撼,还一次又一次被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所感动。有一次冬天,教室的空调出了问题,全屋的人都冻得哆哆嗦嗦,而这时的我正巧坐在思危主席旁边(我知道他从医院打完点滴赶过来给我们讲课),并且发现他仅仅穿着一条特别薄的裤子。当我提议给他找一件衣服保保暖时,思危主席淡淡地说:“今天的事太多,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这时,我只得替他缕了缕早已卷成一团的裤腿。

有一次夏天,正好是他刚刚从昏迷转为清醒不久,思危主席给我打电话,希望给我的新书《华尔街局中局》写书评。当时,我真是眼泪哗哗往下流地央求他:“您千万别写了,也别读了,行吗?我们请假陪您,怎么开心、高兴怎么来,如何?” 思危主席回答:“让我一天不读不写不思考,肯定不可能!”

还有一次,当一天紧张之余,我们一起吃完晚饭轻松、轻松之时,思危主席用俄语高唱起了著名的《喀秋莎》。正当大家被他那极富磁性的嗓音所陶醉时,我记得我说了一句“呀 留白留 (俄文:我爱)Chairman Chen”逗得思危主席和大家哈哈大笑。

以前,7月12日是个多么普通、平凡的日子。之后,7月12日注定是一个痛彻心扉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我们就会无限地思念您。

思危主席,心安!千古!
 

               宾融(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2015年7月15日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国际反法西斯胜利75周年,卢沟桥又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承载了很多的历史故事。北京园博园与卢沟桥遥相呼应,历史文化氛围浓郁,地形多变,山水相依,颇具特色。

本次春游安排了卢沟桥和园博园两个景区,也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本次春游活动是班委会一致商议决定的,经过周密的调查,制定了详细的出游方案,经过动员,班里共有20位同学参加。

参观的第一站是抗日战争雕塑园,同学们集体参观了38栋抗战雕塑,同学们在雕塑前驻足,凝视,深思,为日本的残酷侵略行为而愤怒,为华夏儿女的屈辱悲痛,被志士仁人的英勇抵抗而鼓舞,更为全民统一战线的胜利欢呼!随后同学们按照既定方案分别参观了宛平城和卢沟桥。卢沟桥的独特风格和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卢沟桥同时也记载了日本的侵略行径,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承载了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的屈辱斗争史。

从卢沟桥到北京园博园步行2.5公里,一路上大家或分享往事,或一起高歌,欣赏着路边靓丽的风景,享受着美丽的春天气息,很快便抵达了目的地。

北京园博园总面积267公顷,一路参观,感受到现代化治理环境的成功实践,领略了多彩的中国园林景观;既有大气恢宏的宏大场面,也有小巧迷人的个性设计;既凝聚了祖国各地的文化的特色,也展现了浑然一体的和谐景象。其中,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绿油油厚实的草地,品种多样的花木,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化腐朽为神奇”的变垃圾堆填处为优美景观的“锦绣谷”… …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在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记忆。

本次春游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同学们享受春天美丽的风景,感受丰富的文化和景观,同时也回顾了历史,受到了教育,整个春游过程在愉快充实的氛围里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