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台上挥洒激情——记陈颙院士

  • 林秋雁
  • 创建于 2006-03-09
  • 3561
     1978年,科学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破土出芽,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当时年近36岁的陈颙研究员,作为一名兼职教授,满怀热情地站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上,开设了他的第一门课程。25年过去了,陈颙教授先后在研究生院开设了6门课程,正式出版了三本教材,是研究生院教师中开课最多的导师。无论是在担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等行政职务工作异常繁忙的时候,还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他都没有放弃教学工作,仍然作为一名教师,在讲台上、在实验室中挥洒着激情和汗水,默默地耕耘在研究生教育这片土地上。

    重视实验课程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给第一届研究生上课时,陈教授要求同时开两门课,一门是“岩石力学”理论课,另一门是“实验岩石力学”。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直接到位于三里河的实验室做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当时,研究生院的院址在林学院院内,学生到外边做实验较远,不好组织,加之“文革”后刚恢复招生,大家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对实验技能有所忽略。但是,陈颙教授坚持让学生通过实施实验方案了解岩石力学的实验设备,使研究生掌握岩石破裂机制的电学、声学、光学等测量方法,并根据自己十多年的实验经验,提出具体注意事项,直接指导学生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验技能。

    他还把地学教研室的主任和教学秘书请到三里河实验室,亲自演示从制作岩石样品到测出各种数据的全过程以及具体的机器操作,以此引起教研室领导对实验课的重视。

    陈教授的实验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许多学过此课的研究生,回所后能够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受到导师和所里的好评。1987年,研究生院首次进行优秀课程的评选,陈教授的“实验岩石力学”课程获得优秀课程奖。

    将最新成果引入课堂 拓宽学生视野

    1985年,陈教授增开了第三门课程“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80年代初,研究生院实验设备很少,学生在所里上“实验岩石力学”课,第一次用到(闭环)伺服控制压机控制岩石的破裂,第一次见到岩样的变形速率是由计算机给定的,面对先进的自动控制仪器设备,学生都惊叹起来。看到此情景,陈老师萌发了开设新技术应用课程的想法。之后,他亲自主讲了“CT技术、深钻技术与测震技术”;同时,他还邀请科研一线的专家讲了“空间技术的应用”、“地壳形变测量”、“地球物理探测”、“计算机的应用”、“新年代学”、“高温高压技术”、“地球化学新技术”等讲座。

    在课堂上讲授完理论课后,他要求学生直接到位于白家疃的国家地震基准台站实习,亲自了解新技术在地震台站网的应用,亲眼目睹我国基准台站的数据应用于地震预报、预测。

    短短60学时的课程,不仅使学生对新技术在地震台站台网和地球科学中的应用有了广泛的认识,而且对于他们后来的研究生涯也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一位1985年学过该课的学生,虽然已经出国并从事另外的专业工作,但仍然对当年学过的这门课印象深刻。他说,这门课程真正是大师开的课,站得高,望得远,老师的学术思想前卫,有的内容甚至是他出国后国外也才开始关注。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应学的课。

    追踪国际前沿 发掘新的教学生长点

    陈教授不仅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非常重视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传播,在不断追踪科学前沿的同时,寻找新的教学点,开设新课。

    1982年分形应用于生态学和积云物理学,1989年我国召开第一届全国分行理论及应用学术讨论会。同年,他在研究生院首开关于分形、混沌动力学的讲座课程,之后连续六年开设了“分形几何学、混沌动力学预测问题”课程。

    在课堂上,他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复杂的地学现象,探讨应用的可能,从而解决地学中的有关地震预报,各种灾害预报的预测问题,如地震及其它灾害预报所面临的问题等,大大激活了研究生探讨未知世界的兴趣与潜能。

    1993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首次列出了“分形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内容,陈教授及时把这一重要动态告知研究生,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前沿研究项目之间的零距离。1998年,他编著出版了教材《分形几何学》。

    如今,分形几何已与传统的欧氏几何学一样,成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应用于研究宇宙的起源与结构以及地震分布与预报等地球科学难题。该研究领域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新的成果不断出现,陈教授成为了这一领域许多研究人员的启蒙老师。

    25年来,陈颙教授一直活跃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上,有上千名研究生听过他的课,跟随他去过野外的地震台站台网。现在,他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教学生长点,准备开设新的课程。他是我们这片绿阴校园的典范。

    陈颙院士简介:

    陈颙,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等职务。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颙院士发表科学论文近100篇,专著10本,研究成果多项获奖。在我国实验地球物理领域内,陈颙院士最早开拓发展了岩石物理实验研究,他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他关于岩石受热开裂的研究,已被国际上用来研究核废料处理的热应力问题;他提出的“图像动力学”作为研究地震过程的新方向,通过分形几何学及混沌动力学建立多维离散模型,进行地震预测,并将地震学与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应用价值广泛,现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

    陈颙院士目前担任着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PEI)的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委员会主席、国际地震中心(ISC)执行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并任9种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的主编(英文版“中国地震”主编,美国纽约Alerton出版社出版)和编委(荷兰“Natural Hazard”编委;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等)。

    (来源:《研究生院》2003年第五期)
责任编辑:林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