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华老精神,推广项目管理——纪念华罗庚教授诞辰96周年

  • 工程教育学院
  • 创建于 2006-11-13
  • 2438
【新闻网讯】2006年11月12日是数学大师、我国项目管理的先驱华罗庚教授诞辰96周年纪念日。追寻华老的人生轨迹,溯源华老对科学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项目管理学科的贡献更显高屋建瓴、彪炳史章! 20世纪60年代初,华罗庚教授引进和推广了网络计划技术,并结合中国“统筹兼顾”的思想,将这一技术称为“统筹法”。作为中国现代项目管理的发起人,从1965年开始,他将工作重点放到普及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数学方法上。 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的试点工作是在1965年2月,华罗庚教授率领两位助手陈德泉和计雷到北京电子管厂进行的。尽管该试点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使华罗庚教授更加清楚项目管理的方法更适合“一次性”的工程项目,这为后来在“三线”建设中的首次成功试点奠定了基础。1965年6月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华罗庚教授的《统筹方法平话》,这是一篇通俗易懂讲授项目管理知识的、我国最早的项目管理科普文献。1979年,华罗庚教授在欧洲讲学时,以《千百万人的数学》为题报告了我国统筹法和优选法的推广工作,轰动了西方社会。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据当时中央领导的指示,华罗庚教授又带领他的助手们在原有统筹方法的基础上,研究项目规划和生产规划的优化问题,先后完成了“两淮煤炭开发方案论证”、“准格尔露天矿开发煤电运发展规划”、“大庆油田开发与地面工程规划方案优选研究”等项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华老还身体力行,不顾劳累和年老多病的身体,在近20年的时间里,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到过无数的工厂,为群众教授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正如王元教授所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从没有动摇过他为国民经济建设从事数学普及工作的决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对项目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2003年工程教育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与教学联合小组,开始从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是国内最早从事应急管理研究的单位之一。在理论上提出了动态博弈网络技术问题的研究新方向,并围绕机理机制分析方法、分类分级方法、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等开展研究;完成了多项与应急管理有关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用模型与算法研究突发事件的著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于2006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动态博弈网络技术等方法的开发与应用也标志着华老的统筹方法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 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正式举办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被推举为华北区招集单位。作为国内项目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科院研究生院重在培养项目管理领军人才,以应用为导向全面改革教学体系,大力建设有中科院特色的项目管理教育体系。 2005年11月24日,在华老当年的助手陈德泉研究员、计雷研究员以及徐伟宣研究员、蔡晨研究员等的支持和参与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挂靠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中心的使命是提供面向国家发展现实需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的决策支持和技术方案,为社会培养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确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的国内领先地位。2005年12月,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挂靠在工程教育学院,开展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应急管理案例库共建和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 工程教育学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与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协同努力,2006年6月与日本专家开展了应急管理方面的交流与讨论;2006年10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发起、PMI(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支持的“项目管理在中国:基线模型”(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 Establishing a Baseline Model)课题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启动。2006年10月20—21日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展示了国际、国内应急管理研究和应用成果,以此推动国内应急管理理论和技术走向实际应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工程教育学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根据项目管理、应急管理的特点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着力开展理论的应用推广和实践活动。申请了《应急处置的资源布局与方案构建模型与方法研究》等横、纵向课题5项。经过深入调研,与天津市和平区就《天津市和平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草签了合作协议。与北京和众物流奥顺达公司合作项目《物流配送优化》、与冀东水泥集团的合作项目《大型产品加工程序优化设计》等也在积极论证调研中。 作为国内项目管理研究、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研究生院正在积极践行华罗庚教授的理想和事业,以华老为榜样,重走华老当年的路,以此形成更广泛的面向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平台。
责任编辑:工程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