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陈霖院士

  • 创建于 2005-04-11
  • 1901

  早于1982年,他便在《科学》杂志上就知觉过程从哪里开始的根本问题,原创性地提出了“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的理论。这是他在视知觉研究领域的独创性贡献,向半个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初期特征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在20多年的时间里,在与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的争论与交流中,他用令人信服的实验不断地完善和论证着这一假说,使之成为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所接受的学说,进而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

  他是陈霖教授,也是著名心理学家潘菽院士去世15年以后,2003年中国科学院选出唯一的一位心理学院士。日前在香港求是基金会颁奖大会上,他又荣膺最高大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多年,在别人眼里看来可能比较漫长,但在认知科学领域做研究,十分正常。”面对记者的惊讶,陈霖院士淡然而笃定。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从美国加州大学学成回到母校的他,在一间由厕所改建成的小小实验室开始研究工作。“别看那间实验室小,当时可还是香饽饽,我可是经过一番‘竞争’,才得到的。”回想起起步时的艰难,陈霖院士不由慨叹。但与20年间所开展的无数次实验相比,这倒更像是一件“轶闻趣事”。

  “在《科学》或者《自然》等国际上权威杂志发表文章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在热门大潮流中的重大发现,这样发文章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事;另外一种是反潮流的文章,相对困难得多。我的研究要发表文章注定是后一种。”陈霖院士告诉记者,他那在《科学》发的第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刊发前后用了近3年时间,而最长的一次投稿花了整整4年。

  “竞争对手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我的理论就是在他们一次次的学术批评中完善起来的。那不是无理取闹的指摘,而是一种科学上苛刻而健康的较量。”陈霖院士对此心存感激,因为不是一开始就进入到国际水平的学术批评环境中接受严格甚至严酷的锻炼,可能就没有“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的今天。

  与主流观点相抗衡了20年,坚持下来的陈霖,如今认为自己的理论已进入“说它不对比说它对还要困难”的状态。

  或许在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的一番评价才是对陈霖院士所做研究的最好注脚———“求是基金会决定将今年的‘杰出科学家’奖授予陈霖教授,不仅因为他立足国内,在认知科学领域提出并以大量实验证明了他提出的新理论,培养和凝聚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建设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认知科学基地,而且因为陈霖教授的成就给当前我国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以有益的启发。”“在快速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中,一位成功的科学家必须有自信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在面对权威们的不同意见时,陈霖教授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在频繁的学术争论中,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证实了自己的假说,最后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承认。”

  (文章来源:2004年12月9日《科技日报》 作者: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