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指纹技术的神秘面纱——听田捷老师报告有感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创建于 2006-07-05
  • 6523
【新闻网讯】田捷老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兼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会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科第六、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主持研究开发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以及2002年北京市科学进步奖。田老师的医学影像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科技部973前期专项基金资助,并因此研究工作获得“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前沿领军人物”。在指纹识别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国内目前在国际指纹竞赛Open项目中的最好名次,并获得200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以及2003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在指纹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混合匹配的指纹识别系统与应用”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第一完成人)。 田捷老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分析与生物特征识别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工作。自1992年起,他被美国著名的数学评论杂志《Mathematical Review》聘为特约评论员,2003年6月起成为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协会(IEEE)计算机协会的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同时也是《软件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杂志的编委。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国家重大工程应用项目等。 此次田老师的讲座以新颖的题目《在网络中保持自由 在现实中保持自我》概括性地向我们讲述了指纹识别技术。讲座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背景介绍;指纹识别技术的现状和未来;指纹识别技术的算法;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向。 田老师首先向我们解释了讲座题目的含义:我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冲浪,但当我们在进行网上付款或网上身份鉴定的时候,我们又必须回到现实中找出世上唯一的身份。那该如何确定我们这唯一的身份呢?由此设问,并引出了指纹识别技术的背景。传统的身份鉴定主要采用的是数字身份,如身份证、信用卡加上密码等等。而基于生物特征的物理身份则不同:稳定性、永久性、唯一性、安全性。 随后田老师介绍了指纹识别技术的现状:成规模化的趋势发展,并且一些地区和一些国家已经采用了质问身份鉴定技术。而指纹识别技术的未来可以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两手空空,走遍天下”,“凡事只需举手之劳”。在研究难点上,田老师明确指出:低类间差异和高类内差异,传感器的变化,可接受性以及鲁棒性和可维护性。 在指纹识别算法这类枯燥无味的难点上,田老师并没有回避。但他本质性地揭示了算法的两个根本问题:指纹图象增强以及指纹匹配(即寻找指纹间的相似性)。从这两个问题出发,田老师讲述了我们中国尤其是自动化所取得的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等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并顺势引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得不承认田老师为这场精彩的讲座《在网络中保持自由 在现实中保持自我》寻找到了一个相当具有艺术韵味的题目,并引出了讲座的主题:指纹识别技术。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经典论断:科学也是艺术。 传统的身份鉴定技术所依赖的数字身份向党的不安全,并且难记忆;还容易造成“满口袋的卡,满脑袋的密码”的局面。指纹识别技术则利用了指纹信息(纹理、交叉点和端点等对于每个手指都不相同)在高概率情况下的唯一性,开辟出了新型的物理身份。田老师不但讲了指纹的唯一性,而且诙谐地讲述了关于指纹的民间谣传:一罗穷,二罗富,三罗四罗开当铺,并且以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指纹与性格的科学关系。我很庆幸不只一个罗,看来不会穷困潦倒喽。 据田老师的介绍,我国的指纹识别技术在国际上是比较领先的,尤其在算法上面我国很强,“国际指纹评估大赛”上我们的成绩相当优秀。 “科学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田老师指明了指纹技术研究的新方向:活体指纹的监测;指纹生成器;指纹技术与PKI技术的结合;指纹认证和IRE技术的结合。如果不努力的话,优势便会变成劣势,我们当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