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麟 让学生明白做科研的道理

  • 安 鑫 王 康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4-26
  • 601

鲍麟是国科大物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研究领域是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生物运动力学。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博连读流体力学专业,2007年获得工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10年至2011年,他开设的课程“气体动力学基础”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集中教学园区校级优秀课程。

在采访鲍麟之前,曾在国科大网站的教师介绍里看到过他的照片。照片上鲍麟穿着拜仁慕尼黑队的队服,笑得很腼腆。虽然鲍麟一直在说自己不善言辞,但是采访一个小时,记者发现他思路清晰,时不时地还会开玩笑。让记者感到不是在采访一个老师,而是在和一个大师兄聊天。鲍麟从1989年开始看足球比赛,是在邻居家。那时有电视的人家很少,更别说看足球了。但是这项世界第一的运动很快吸引了他,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看的第一场足球比赛——是中国队对卡塔尔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遭遇了黑色三分钟,最后无奈饮恨而归。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工作越来越紧张,鲍麟很少看球了,但爱好未减,也正是这个共同的爱好,缩小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同学们感觉更亲切。

中学老师二三事

鲍麟的初中班主任是韩盛菊老师。韩老师做事严格认真,这一点从批改作业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一次,她把作业发下来,说:“你们大部分人都是抄的,只有少部分人是自己做的。”一道平面几何选择题她怎么会知道有人是抄的呢?韩老师点出其中的奥秘:“要做出这道题,就需要在图上画出一条辅助线,你们很多人都没有画。一种可能是你们非常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答案,要不然就是你们抄的。”韩老师以身作则,自己认真,并且要求学生也要认真。还有一次期中考试前,韩老师要求大家认真做题,不要提前交卷,但很多同学并不重视,在政治考试中纷纷提前交了卷。为了惩罚这些不认真的学生,韩老师扣掉提前交卷的同学二十分。韩老师还解释道:因为你还有二十分钟,如果能检查出来一些错误,你还能提高成绩。但如果你们考了一百分,那我就不扣你的分数。这两件事情鲍麟到现在还记得,他说从老师身上学到了认真和负责。

鲍麟现在能够从事理工类研究,与他高中数理化老师杨传霖、沙秉谦、黄厚朴的循循善诱、激发兴趣的教导有很大关系。至今他还记得杨传霖老师是如何开始高中的第一堂数学课的。欧氏几何中有个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他整整用了一节课,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想办法证明这条公理。之前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这个公理,很多同学进行了尝试,但是他们想出的办法都被杨老师一一驳倒了。就在这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杨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条公理。公理是无法被证明或决定对错的,它是用来推导其他命题的起点。公理无法由任何其他地方推导而来,不然它们就会被归为定理。鲍麟说,这样的启发性教学,让他受益匪浅,从此牢牢记住了什么是公理,开始了对科学的探索。

名师出高徒

鲍麟大学毕业之后保送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在童秉纲院士的指导下继续学业。在读研的五年半期间,鲍麟不仅在科研上接受导师的指导,而且,通过每天与导师的接触,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方法论。童院士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要突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学生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更要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和培养高尚的品德。童院士常说:要做事先做人。他也正是通过自身一举一动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学生。鲍麟认为从自己来到这所学校,到留下任教,与童老师对他的培养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气体动力学基础”这门课能获得校级优秀课程,也离不开他的导师童院士和马晖扬教授的指导和帮助。谈到第一次获得这个荣誉的感受时,他说:“这并不能说明我的课程教得有多好,这是学校和同学们对我这个年轻教师的鼓励。也许同学们很快就会忘记这门课上具体教了什么内容,但是我希望能影响到同学们,使他们明白一些做科研的道理。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鲍麟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并不是在“气体动力学”课上,而是“流体力学导论”。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他的双腿在发抖,幸好随着课程的进行,他讲课的感觉越来越好。到了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他对同学们打趣:“到了现在,我终于不紧张了。”之所以压力这么大,是因为鲍麟担心自己不能像他的老师一样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我自己没有经验,怕出错,害怕把错误的观点教给学生,那样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在教学过程中,鲍麟实践着他的导师教给他的治学理念。他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实现四个目的: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灵活掌握气体动力学基础理论的应用;让同学们学会思考,掌握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唤醒大家对科研的兴趣。

鲍麟认为,很多同学都有科研的兴趣,但是长期的题海战术把他们的兴趣打磨掉了。“和国外相比,我们高中生的基础非常好,但是到了博士阶段,就相形见绌了。”上课时,他会讲到很多工程上的实际的例子,例如气体动力学在飞机、导弹设计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法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有时候还会结合时事。比如他就将“我国的歼31飞机首飞成功”用到了他的教学当中。当讲到很难理解的理论时,鲍麟说:他相信这个理论出现时也是难以被当时的人们顺利接受的。这时他就会回溯历史,介绍一下当时的学术背景,分析当时学术界的各种观点,把灌输式的教学,换成讨论式。很多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到气体动力学会有这样的吸引力。

童院士曾对他的学生说,自己成功的一个原因是:精诚合作。说到合作,就不得不提课题组中的另一位老师,鲍麟的师兄余永亮老师。从鲍麟来到中科院开始,他和余老师的合作就从未间断过,粗略算来也有十多年了。他们俩一起承担了很多课题,很多工作,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加一大于二。“一个人的经历、优点都是有限的,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能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鲍麟说,合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诚信,不能光想自己。和余老师的合作从来没有起过冲突,亲密无间,靠的就是真诚。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根据国科大每年的统计数字,超过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并没有选择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2007年博士毕业之后,鲍麟开始担任研究生院的班级辅导员。他认为,研究生阶段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科大,同学们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解决一个科学或技术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价值观也多元化。未来肯定不会像在学校一样,你们会遇到家庭、工作、生活各方面的问题。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如果你能在科研过程中发现并解决一个难题,相信你在未来的生活中也有能力解决碰到的各类问题。学位证书并不能代表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努力付出,得到能力的提高。即使有些同学毕业之后从事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职业,相信他们也会从三年的国科大生活中学到很多。”

“我的建议是:不管大家内心是为了什么目的来到这个学校,都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既然来到了国科大,就要在导师的要求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地完成科研任务。这样做不是为了毕业证,而是为了自己的学习成长。当你走向工作岗位,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很好地完成上司交给的工作任务,你就会变得更自信,也会相信你的未来会越来越好。”鲍麟最后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安 鑫 王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