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道:本土学科理应服务国家需求

  •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5-06-09
  • 1446

     陆大道院士是我国科技队伍中少有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而成的院士”。他所开展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结合我国自然结构和发展特点,在若干国际前沿领域,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他说,“根据学科特点,我们一直坚持走一条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道路。”

    为国家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使综合国力大幅度加强,但同时也使我国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陆大道带领的课题组从1996年起就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连续跟踪全国及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重大举措和态势,作出相应的评价,揭示区域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与趋势,向政府和社会提出了分析性建议。该报告至今已经完成4期,第5期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向国务院报送了《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态势分析报告》(1998),《我国区域持续发展的态势、问题与建议》(2000),《关于西部地区开发中几个重大关系问题》(2002)等报告,被国家计委采用。

    2001年至2002年间,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陆大道带领的课题组针对当时西部开发中出现的倾向和问题,及时对西南和西北大多数省区市进行了调查研究,编制了《2000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建议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应以打基础为主,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之后,他们又先后承担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方案前期研究和“全国功能区域的划分及其发展的支撑条件”任务,研究成果在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003年至2004年间,他们还进行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目前,课题组还承担着京津冀区域规划任务、编制新时期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的任务。

    为发展学科提供动力

    除了完成国家战略需求任务,陆大道院士的课题组在发展学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出版了系列专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了SCI和SSCI的论文近20篇。结合中国的自然结构和发展特点,在若干国际前沿领域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课题组先后开展了“影响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新因素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地域综合体、地域集群和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城市、区域的相互作用和都市经济区(EMR)发展的理论研究”等,对于地域集群的结构、效益、形成门槛及空间集聚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等获得了新的认识。与此同时,还研究了大城市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国的产业集聚带格局。

    课题组还结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研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了一系列大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大城市经济区及一体化、大城市核心与周围地区垂直产业联系以及空间管治的政策和理论、土地功能置换与大城市边缘扩展的空间管理等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由此,课题组在完成国家战略性需求和发展学科理论的同时,使人文地理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他和课题组成员还深切体会到,地理学是一门本土特征很明显的学科;发展地理学,就应该使地理学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也就应该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完全集中精力搞“自由探索”,以发表文章为根本价值取向。相当部分的学者忽视国家的需求,放弃地理学实际考察的基本工作方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网络资料和计算机进行课题和项目研究。他们缺乏地理学的实际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了解研究对象的实际结构而整日在编制模型和写文章。陆大道对此深感忧虑。

    (来源:科学时报2005.1 作者:王静)
责任编辑: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