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理想前行——访中科院武汉岩土所2014届优秀毕业生代表戴张俊

  • 小洪山记者团雷通兵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14-07-24
  • 608

每块土地都有适合自己的种子,你不能期望森林里长出芦荟,也不能期望沙漠中出现百合;你不能期望大海里养出河鳗,也不能期望江河里喂出白鲨。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向,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既定了目标,就应该脚踏实地,坚定步伐。只要有梦,就有希望!

                                                         ——题记

他,简约得体的穿着,俊朗帅气的外表,沉稳铿锵的语调,阳光灿烂的笑容,他便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本届优秀毕业生典范之一,来自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博士毕业生戴张俊。当记者说明来意之后,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作为师兄的他所体现的亲和。­­­

漫漫逐梦路,悠悠学子心

大学毕业,面临人生抉择。是步入社会,为祖国贡献青春热血?还是继续深造,以期今后更好的服务社会?对于怀抱着科学梦想的戴张俊来说,他选择的是后者。大学期间,由于前两年所学专业知识主要为地质学的内容,对岩土力学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但是,对土木工程与建筑领域的热爱,让他最终在大三时选择了进军岩土工程方向,并利用所剩不多的大学时光尽可能的去修学一些土木和力学方面的课程来提升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对这一领域的知识越来越了解;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更多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夜拼搏之后,他最终获得了中山大学研究生保送资格,可以选择国内各大名校进行深造。学术不到班门,何以精益求精。在他看来,中国科学院是众多学子理想的学术圣地,是科研领域的最高殿堂,是中国科学研究的领头军。而在岩土工程领域,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更以其精深的科学研究内容和深厚的工程应用背景吸引着他,因为他知道,要想在岩土领域卓有成就,就必须选择站在学科研究最前沿的高度。所以,在学校选择时,他毅然选择了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然而,能保送中科院都是各个学校表现异常优秀的学生,要想顺利通过面试成为武汉岩土所的一份子并非易事。所以,在获得保送资格之后,他依然埋头苦读,用知识巩固自己,为自己争取顺利录取的保障。正所谓有所付出定有所回报,经过面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武汉岩土所录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五年的研究生生活,对于戴张俊而言,丰富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多姿多彩的人生阅历与日积月累的处事经验。在他看来,大学时光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渡,是释放青春与燃烧激情的过程,而研究生阶段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旅程。因为这是一个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从迷茫到沉淀的过程。在与戴张俊的交谈中,他反复强调了导师陈善雄研究员在这五年里对他的影响。陈老师不仅教给他很多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教给他为人处事之道。陈老师经常对他提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们虽然都沉浮于功利境界之中,但万不可急功近利,忘乎所以,而丢失自己最真实本质的东西。”深受陈老师影响,戴张俊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时刻警醒自己是一名学生,摒弃一切社会浮华,专心钻研,在知识的海洋里逐步让自己沉淀。他始终坚信卓越的科研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他说:“时间会酝酿着成功”,所以,在做试验、推理论、建模型等过程中,他时刻告诉自己要静心思考,学会总结,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而有所成就。

科研与生活,相得而益彰

作为学生,学习是首要任务。但是,没有课外活动滋润的学习是不饱满的过程。只有将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让研究生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姿多彩。在戴张俊看来,学习的过程中,就得全神贯注,调整心态,从学习中寻找乐趣,不能总是把学习当作任务来应付,也不能把学习当作负担来对待。无论是一项试验、一份报告、一篇文章乃至一张图表,都应该当作一件艺术品去雕饰,赋予他们生命力,完美的作品又会激发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得到更多更大的收获。在学习之余,应多进行户外运动、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与公益活动、或者去游山玩水、和朋友们把酒言欢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放松心情,调整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只有懂得将学习与生活相互协调的人,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才能收获更多成就。

在谈到研究生期间所参加的课外活动时,令戴张俊记忆犹新的是,在2013年夏天,中科院武汉分院组织开展横渡东湖活动,热衷于水上运动的他马上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可是,第一次在公开水域游泳,燥热的天气、未知的水域、难辨的方向都使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凭借着耐力和毅力,他最终成功通过了考验,抵达终点。通过这次活动,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面对未知的、未曾涉足的挑战,即使过程百般艰辛和困苦,只要有加倍的勇气、耐心、坚持和对成功的渴望,就定能品尝成功的滋味。通过交谈,我们得知在读研期间戴张俊曾三次担任武汉分院大型元旦晚会的主持人。当被问到如何去协调舞台上与生活中这种角色的时候,他做出如此回答:“舞台与幕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舞台上的每个人都是笑容满面,光彩绚丽。但是,也许他们在上台之前还因为一句不熟练的台词或者一个不留心的细节被执行导演骂得一无是处,到了舞台上,随着聚光灯的亮起,依然得以最好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去迎接观众期待的目光。人生如戏,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景构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在科研学习中,我是一名学生,要做好试验,写好文章,出好成果;在工程项目中,我是一名工程师,要一丝不苟,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在生活中,我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友,要想演好生活这出戏,就要将这每一个角色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无论是现实的舞台还是生活的舞台,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许聚光灯下的瑕疵会很刺眼,但只要展现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就一定会赢得鲜花和掌声。”

经历伴成长,人生多解读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就在于自己有没有注意到。周国平说过:“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这些遭遇产生的悲欢、感受和思考,这一切仅仅属于你,不可能转让给任何别人,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同样,在戴张俊看来,自己的经历是他取得成功的筹码,也是他的人生财富。就像他提到的,自己并不像岩土所其他同学一样有着很强的工科背景,然而恰恰如此,要在自己的薄弱环节有所建树,刺激着他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进行总结,并通过参与岩土工程方面的项目实习来巩固自己,从而让自己的专业性变得更加扎实而广阔。同时,较强的理科背景也极大的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让他在科研实践中可以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拥有多元化的看问题的角度。选择岩土工程这一方向,就注定会面临艰苦的野外作业,而地质出身的他早已习惯于跋涉荒山野岭,穿越江河湖海,与大自然进行最亲密的接触。由于这些经历,对于野外工作他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征服大自然的勇气,而日积月累的工程经验让他在应对不同的野外工作时显得轻车熟路。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经历,让他快速的成长而不断进步。他说:“经历伴随着我的成长,也改变着我的生活,这是让我珍惜并感到幸运的事。”

人生之趣,在于不断解读。良好的心态能让自己变得乐观,能为自己增添生活的精彩。当被问到如何看待朋友圈中对他“高富帅”这一称呼时,他笑着告诉我们:“‘高富帅’只是一个称呼,就像人的绰号一样,拉近我和朋友之间的距离。当然,他们这么叫我,我也会欣然接受。高,可能就是说我这突出的身高吧,富和帅倒是可以作为我努力的方向。不过对于这一称呼,我更喜欢它的另一种解读方式,那就是‘生为男子,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是为高,大爱于心、福泽天下是为富,大略宏才、智勇双全是为帅’。如果一个人长相帅气,家世显赫,但是内心阴暗,游手好闲,就难以匹配‘高富帅’这一称呼。所以,我认为,‘高富帅’这一词更注重的是内在精神的体现,只要有智慧,有才华,有爱心的人都能当之无愧。”

情定岩土所,且行且珍惜

在采访之前,我们了解到戴张俊已通过岩土所人事部面试,成为武汉岩土所土体相互作用组的一名助理研究员。那么,与众多大型设计院与其他用人单位相比,为何他会选择留在武汉岩土所呢?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在当今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社会,人们为了名利相互角逐,他并不愿卷入那种勾心斗角的复杂关系中,而留在科研单位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环境进行学习与研究。岩土所的科研条件与研究实力在国内都是一流的,留在这里任职,会接触很多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不仅可以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也是一个快速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而留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怀,在武汉岩土所求学期间,他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认识了很多关心自己的老师。这种与良师益友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怀让他留恋,愿意用更多时间去诠释他对这份感情的珍惜。同时,在岩土所五年来,他对这里的环境、人文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与熟悉,任职之后可以快速的投入到工作中,避免了去其他单位对陌生环境的过渡期,这对自己和对工作来说,都是一大优势。另一方面,留在武汉岩土所任职可以让他对研究生期间所开展的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完成博士阶段弥留的一些想法与展望。

采访进行到最后,当我们问到作为优秀毕业生有什么祝福与建议留给即将入学的师弟师妹们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机会往往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重点是你能不能抓住时机把握他。个人能力只是一方面,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个人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是关键所在。拥有自己的思想就应该付诸行动,踌躇不前只会让自己错失良机。坚定立场,果断而为,别让未来的自己为今天的自己感到遗憾。”最后,他也通过我们采访,向广大师弟师妹们传达了他的祝福,祝愿每一位在武汉岩土所学习的人都能收获丰富的知识,收获难忘的记忆,收获深厚的友谊。

人物简介:

戴张俊,男,安徽合肥人,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同年以专业第一名,顺利保送至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硕博连读。戴张俊博士以特殊土工程特性与灾害防治为研究方向,曾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岩土工程研究项目,研究了膨胀土渠坡变形、滑动、破坏的发生、发展机制,提出了一种考虑湿胀软化效应的边坡变形与稳定性分析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EI收录11篇,参与编制国家与地方标准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版权1项。在学期间,戴张俊博士3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称号,并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优秀毕业生等奖励十余项。现拟留所工作,任土体相互作用组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雷通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