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如何做实——访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冯仁国

  • 魏娜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4-26
  • 587
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冯仁国
啊啊

2012年9月,国科大提出“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如何利用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的优势来提升国科大的教育水平、将“科教融合”这一理念落到实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冯仁国研究员就这一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三位一体”构架下的美好未来

所谓“三位一体”,是指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学部、教育机构共同构成的发展构架。国科大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教育机构之一,承载着将中国科学院学部的优势、研究机构的优势应用到研究生教育上的任务,肩负着面向科研培养骨干人才的使命,从而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发展的道路。在中国,还没有哪所高校像国科大这样,有数百位院士作为学校的老师,有遍布祖国各地的100多个研究所作为学校的培养单位。研究所雄厚的研究积累、优良的科研条件和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国科大教育发展的最大优势。

冯仁国说:“国科大不单单指我们的玉泉路校区或未来的怀柔校区,更应该包括我院的100多个研究所。不面向研究所开展科技创新,国科大的教育发展就缺少特色、没有目的。不能发挥研究所优质育人资源的作用,国科大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总之,研究所是办好国科大的坚实基础。”所以,国科大要重点做好“院所融合”的工作。

院所融合,就是要根据研究所科技创新的需求来办学,依靠研究所的力量来办学。成立于1949年的中科院,一直是我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如何将研究所的科技力量应用到国科大的教育发展中来?冯仁国认为,我们应该根据研究所科技创新的需求来优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利用研究所的科技平台来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推动研究所科技资源的开放来提升学校本部教师的科研水平、从研究所选聘优秀的科技人员来充实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另外,由于国科大没有自己的本科教育,还要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国科大学习。

根据科技创新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国科大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研究能力的研究生,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资料中就能体现出这一特点。2011年,国科大硕士生升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占53%(包括转博和考博);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入科研机构的约占40%、进入高校单位的占16%、进入企业的占16%、就职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占13%、出国深造的占6%、继续做博士后的占5%。

国科大第一年的集中教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与导师的分离。如何安排好这一年的课程,实现从大学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向研究生阶段研究技能的培养转变,国科大在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功夫。学校成立了由研究所一线研究人员和部分专任教师组成的43个一级学科教学专家组,负责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审定。

国科大的课程主要是从研究所科技创新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设计的。从选课表上可以明显地发现,秋季和春季学期的课程有很大的衔接性,课程内容在宽度和纵深度方面都做了布置,更加注重基础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技术的课程学习。集中教学开设的课程,从2000年的331门增加到现在的1616门(春季学期668门、夏季学期261门、秋季学期687门),其中包含192门讨论课、46门实验课,人文、社科、管理等文科类的开课门数也达到了436门。

对于授课形式,国科大也可以做更多的尝试。冯仁国说:“我们可以发挥研究所的优势,把一些课程直接安排到研究所去上,充分利用研究所的研究设施来讲授课程,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对此,冯仁国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他以植物系统进化这门课程为例进行示范:我院植物所有植物园、标本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内最好的平台条件,如果将植物系统进化这门课程直接安排到植物所去上,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立体、实际和生动,不再是纸上谈兵。通过这种实际的交流、沟通,学生除了课程内容的学习,还可以更多地接触到不同研究所的导师、实验设备、标本资源,今后也可以继续与这些科学家建立联系,学生回所后也可以为导师提供帮助。这远比平面的书本教学好得多,能够真正将研究所的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这就是我们依靠研究所进行教学的实例。而随着雁栖湖校区的投入使用,全校基础实验条件又将有大的突破,这也是国科大向打造“国际知名、世界一流”名校迈进的精彩一步。

借助研究所资源,优化最先进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科研能力。冯仁国说:“依靠研究所将有助于我们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果能和研究所的科技平台结合好的话,我们教师的科研能力将不断得到提高,这个优越条件是其他高校不具备的。”目前,国科大共有导师11537人,其中博导5761人。教师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科大本部的主要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有300多位;另一部分是从研究所遴选的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应该有1000多位。

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有足够的基础知识,更要掌握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冯仁国介绍说:“我院100多个研究所,有300多个国家(院)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有200多个野外台站,承担着几万个科研项目。如果我们从事基础课程的老师能够依托上述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等)开展科研工作,能够与1-2个课题组建立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参加他们的学术研讨,接触最新的科研动态,那么他就能掌握这个方向上的科学前沿,及时更新自己所关注领域的知识,并且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更新迅猛的时代,掌握最前沿才能走在最前面,抓住时间就是赢得机遇。冯仁国算了一笔账:教科书的更新周期是很漫长的,即便是期刊文献,从投稿到发表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所以,单靠教师阅读文献来更新知识是相对较慢的,而我们的老师通过与研究所合作和交流,可以及时地更新授课素材,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依靠与研究所的合作,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进入国科大的校门,就能接触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这对科学研究是很重要的,更是其他学校不可比拟的。

对于专业课程教师的遴选,应该慎重。冯仁国笑言,我们的专业课程,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位老师就可以来讲的,也不是哪位科学家有积极性就可以来讲课的。我们要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在研究所推荐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选任机制,建设一支科研积累丰硕、具有创新精神、知晓科研方法、擅长口语表达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他建议,希望学校从研究所55岁以上科学家中,选聘、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并请院里制定一个政策,适当延长他们的退休年龄。

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

目前,国科大的教育质量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2012年12月中旬,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对国科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充满了期待。实际上,从2003年起,国科大在全国的研究生院排名中,历年均位列理科第1名、工科第2名,综合排名第1名。近年来,国科大考生数量不断增加,考生质量也持续提高。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2年,硕士生源优良率从58%提高到67%,接收推免生比例由20%提高到32%;博士生源优良率从65%提高到87%,硕转博比例由33%提高到62%。但是,另一方面,985高校考取国科大的人数还不是很多,特别是来自于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学生比较少。这其中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冯仁国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国科大一直没有招收本科生,校名中也没有“大学”二字,在学生群体中知名度不高;公众不清楚国科大和中科院及其研究所的关系,也不知道中科院及其研究所还招收研究生,更不清楚国科大的学生待遇还比较好;国科大和研究所的招生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当然,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件也不错,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

针对这一问题,国科大领导近几年已经做出了一些应对。第一,学校通过聘请席南华、高鸿钧、万立骏、李树深、朱日祥、傅伯杰、康乐、李国杰、吴一戎、汪寿阳等著名科学家分别担任10个基础学院的院长,扩大国科大各学院的知名度。第二,在学校的组织下,促成31对高校和研究所签署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协议”,截至2012年9月,已经有28个研究所与24所高校开办了41个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菁英班”,直接涵盖1400名规模的本科生培养。国科大将争取在今年实现共建“菁英班”100个左右、涵盖约4000名规模的本科生。第三,通过设立“大学合作计划”资助大学生暑期学校/夏令营、大学生科研实践奖励计划及学术论坛等项目,以增强高校学生对国科大的了解。目前,我校共开办了29个暑期学校/夏令营,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3200余名大学生走进科学院参加学习交流;共奖励来自210余所高校的2000名在科研实践过程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每年举办10个不同学科的学术论坛,共有1800余大学生参加论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批经过择优筛选的大学本科生走进研究所,加深了对中科院的认知,形成可能的升学选择倾向。随着我校正式更名国科大,这一问题将会有所改善。

在解决研究生生源问题上,研究所必须成为主要力量,必须有所作为。对于这个问题,冯仁国建议,研究所可以由所长带队,组织所内专家到知名高校开办学术讲座,以此吸引各学科的学生,同时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展示出来,并借势宣传我们的科技实力和招生情况。一次学术讲座,哪怕能够吸引10个优秀学生来报考,就是成功的。只要各个研究所想方设法,肯定能见到成效。

研一,应成为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

“科教融合”如何才能取得实效,国内外高校都在不断地摸索,主要就是为寻找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国科大的办学理念是“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所以学校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不应将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延迟就业”这样的功能。由于国科大实行的是“两段式培养模式”,只有一年的集中学习时间,冯仁国希望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珍惜研一的学生时光,重视分析方法、实验技术等研究技能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课程,要多关注、学习其他学科的原理、方法,还要多听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讲座,提高综合素质。采访中,冯仁国还特别对京外研究所的学生提出建议,希望学生能充分利用北京地区著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多的优势,多接触优秀科学家,多了解分析方法、实验设施,多学习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多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把科研基础打牢,回到研究所后,就能够成为导师的科研助手。

冯仁国最后表示,国科大的学生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我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系统探索。近现代的几次科技革命都是在西方国家取得突破,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要想在科学上取得突破,一定要关注国际科学动态。希望同学们把外语学好,争取有一年以上的国外学习、工作经历,这对今后发展十分有利。

责任编辑: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