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者何须外表光鲜

  • 张志敏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14-04-30
  • 679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位“布鞋院士”:胡子拉碴、其貌不扬、一身黑衣、光脚布鞋。熟悉他的人可能会觉得不以为奇,但这身装扮实在让我们难以想象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台前的竟是一位中科院院士。他,李小文,年过六十;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一般人的印象里,风度翩翩的学者应该是西装革履、侃侃而谈的,而从眼前这位衣着简朴乡下老农形象的身上,却怎么也看不出半点儿遥感领域学术泰斗的影子。不仅如此,上网搜一下有关李小文院士的介绍和专访,你会惊奇地发现,不同于别人千篇一律的“成功模式”,他竟是学术界的一位“奇才”。

他聪明睿智,自认为是个调皮的孩子,从来没有刻苦学习却也能在每次的考试中稳稳过关;他率性幽默,直言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还“一边学遥感,一边看小说”;他追求真理、不虚伪做作,大学时就敢写文章反驳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他深谋远虑、不随俗浮沉,即使在下放到农场种田时,也不忘学门手艺为将来做打算。

这种种的“与众不同”造就了他的淡然率真和不修边幅,没有骄傲自满和高高在上,在科研上取得卓著成就后还保持着简单朴素的外表。一种坦然率直的性格,一份追求真理的执着,一个淡泊名利的心境,也许正是如此才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许。

无独有偶,记得以前采访过一位环境界知名教授,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他说,科研其实没有那么多神秘,就是我们从事的一份儿工作而已,它和超市售货员、的士司机、建筑工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必要把自己想的高人一等。现在看来,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在于他们真正所注重的都不是外在的虚浮。

我们不是要去责怪那些气度文雅、西装革履的学者们,也不是因为看见别人穿着朴素就大惊小怪,只是觉得这种谦逊不羁的性格成功颠覆了大众传统的认知,让我们明白了穿布鞋的也可以是院士。

事实上,外貌和着装都不应该成为衡量文化素质的标准。笔者认为,李小文院士的行事风格很好的诠释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科研上成绩卓著、生活上低调内敛的学者往往都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请不要责怪他们的衣着朴素而又不修边幅,他们可能真的忙到都没有时间站在镜子前好好打量一下自己的形象。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古人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内在学识和素质的修养比外表装束和打扮的粉饰重要很多,更何况,做学问者又何须苛求他们呢外表要光鲜呢?

责任编辑: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