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军:要做就做最好

  • 中国青年报
  • 创建于 2005-05-09
  • 1939

       “为了赶印度洋海啸遇难者的DNA样本鉴定,这个五一假期我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记者见到邓亚军时,她已经加了几天班了,“每天早上8点开始工作,一直要到晚上10点多才能下班。”

      邓亚军,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后,邓亚军立即递交了请战报告,并和同事于12月31日赶到了泰国普吉,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了16天。

      “在泰国的时候,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面对的是一具具高度腐烂的尸体。”尽管邓亚军有过4年的法医工作经历,见过各种各样的尸体,但泰国之行接触的遇难者之多让她不得不谨慎:“况且这次还带着4名组员,我要保证他们都能安全回国。”

      印度洋海啸遇难者的身份确认成了一项艰巨的工作。在2004年12月31日晚召开的国际组织协调会上,很多国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么多遇难者的DNA由哪个国家来做,费用由谁承担。邓亚军第二天就向大会提出申请:由中国来做。

      “当时有很多国家在争取这项工作,我们是第一个提出申请的。”邓亚军说,“当时也没多想,一来觉得这是展现中国DNA鉴定水平的一个好机会,二来觉得这是能为国争光的事。”

      尽管工作争取下来了,但国外很多人还是不相信中国有这样的实力。第一批发来的100多份牙齿样本,经过鉴定,邓亚军和同事们认为降解程度太高,已经不适合做DNA鉴定,结果第二次发来样本的时候还来了5位外国专家。“他们以为我们的技术不过关,就发了同样的样本给别的国家做,但那些国家同样做不出来。”邓亚军说。

      换了新样本后,别的国家鉴定的成功率为50%左右,而在邓亚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中国鉴定的成功率达到了70%。“可能就是因为印度洋海啸遇难者的DNA鉴定工作,使我有机会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邓亚军说,“这是给青年的最高奖,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尽管才30岁出头,邓亚军却已参加并主持了人类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的测序、SARS病人ELISA试剂盒的研制等重大项目。其中,中国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文章还发表在2002年4月的《科学》杂志上。

      在主持水稻基因组测序项目时,邓亚军还只是一名在读研究生。“主管这个项目时,手下有15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不乏硕士、博士,而这个项目又不是我熟悉的领域,当时的压力非常大,两个月就瘦了8斤。”邓亚军说。

      “我觉得人要有责任感,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邓亚军完成了一个个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任务,“以前,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但现在,我发现自己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

      闲暇时的邓亚军喜欢看电视、看书,如果有时间,她也会去做做美容,跟朋友逛逛街。但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的很多给自己放松的计划都无法实现。“每完成一个项目,我都想给自己放个长假,但心里又开始想着下一个工作了。”

    (中国青年报5月8日电  记者 李松涛)
责任编辑: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