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早上,在我刚开始一天的熔盐电脱氧实验的时候,女孩发来短信了。这已经是自从手术完成半个多月来数不清第几次她向我报平安。她身体中,血液免疫系统正在恢复,造血干细胞增殖表达在正常增长中。我立即回复她:‘好呀,加油!:)’来自她的短信在我手机中都在同一个文件夹里,按照时间的先后,显示着一个生命复苏的过程。而对于我,就像是做出了一系列从来没有人做出的好的实验结果,喜悦如甘泉从心底汩汩而出,激励着我继续争分夺秒地完成我的工作、实验、文章、毕业……”
然而,这如电影般感人的场景只是个抒情的想象。我作为中华骨髓库150万余个造血干细胞登记样本中的一个捐献者,这次行为只是一次正常的配型成功和志愿捐助。按照规则,供患双方和中华骨髓库都是单向联系的,相互的身份是不公开的。经过了5天的注射动员剂,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达到了很高的浓度,5月23日对我进行了外周血采集。采集类似于输血,不同的是血液从一个胳膊的血管流出,大多数成分又从另一个胳膊输了回来。而血液在体外时,流经一个很小的机器,造血干细胞为主的成分就在机器中被分离开,收集出来。经过3个半小时的采集,在当天上午60ml造血干细胞成分血就采集完成;当天下午就输进了患者的身体,一切安全又妥当。现在还没有更多的消息。患者还处在术后观察中,从骨髓库了解的情况是“还没到一个月,目前没医院反馈,按以往经验此时患者皆安好”。
能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确实也是难得的人生经历。这绝不是我有多高尚或者有多勇敢。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不是抽骨髓,也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捐献前后也没有什么剧烈不适。国内这样的治疗已经有了2800多例,十多年的时间,技术上很成熟了。只是相比来说知识的普及远不够。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我也从没想过捐献会在我身上发生。若是大家有机会了解并捐献血样到中华骨髓库,必定我们所很多人都愿意做这样的善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很多类白血病的唯一途径。然而全国每年新发病白血病患者就有4万多例,因为配型很难,相比较骨髓库的样本量太不足了。每年移植手术只有几百例,太多的白血病患者因找不到合适的捐献配型而无法治愈。捐献5ml血样和一个承诺,就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甚至一个家庭。人生中若能有机会救人一命也是莫大的荣幸,况且这对自身并没有多大的伤害。
虽然也有过一些困难,然而在面对这个事情时,并没有什么要犹豫的。因为我们的环境就是这样教我们的。捐献前后,真实感人的事确实有很多。
大连化物所党委书记包翠艳百忙中前后几次关心我看望我。在采集的时候,包书记等一行人代表所班子专程到北京看望我,送来了全所职工和研究生的慰问和关心。她几个小时地坐在我的床边,握着我的手鼓励我,还带来了张涛所长和她亲笔签名的慰问信;导师李灿院士和组里的几名老师上午在院里开会,下午要赶飞机,中午还赶时间来医院病房看望我;研究生部特意安排了食堂在所里照顾我的伙食;五室余松华老师和李军老师等等老师都在关心我,慰问我,说有什么问题就和他们说;还有组里的同学们对我起居的关照,特意从大连过来看望我的师兄……连负责采集的大夫也说:“还没见到哪个捐献者采集时有这么多单位的人来探望,你们单位也让我们很受感动!”同样的,6月2日我休整后返回大连时,所工会、团委和五室的老师们,带着全所职工和研究生的慰问与牵挂到火车站迎接我。回到所里之后,太多太多的同学和老师都问候我、关照我,我觉得就像是回到了一个大家庭。我才发现,其实这些就是平时我们无比熟悉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组、研究室,我们可爱的研究所。也许平时没有特别的感觉,但在必要的时候,她就在身边,是最温暖的怀抱。
人可以做的事,有时是可以超过原本想象的一些限制的,并非完全可预料。这次捐献其实我并没有准备太多,不是我个人积累的结果。李老师对我们组的学生常常讲,在这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科研能力的锻炼,还应该在这里成长、成材,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品格,以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于2012年6月1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