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找准花钱发论文的根源

  • 红网
  • 创建于 2006-01-11
  • 1335
前几天《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当前高校教师和研究生花钱发论文的现象,再次引起了一系列的讨论,张智新先生也在“红辣椒评论”上撰文批评花钱发论文是我国学术“大跃进”的加速器,并指出有关(期刊)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教育部门和科研部门以及各期刊社应该对花钱发论文的现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准根治花钱发论文现象的着力点,花钱发论文最终的根源应该在教育部门,应该在广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只有找准根源才有利于根治,而且现在有很多高校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已经做出反应。 现行的大多数期刊社可能都需要自负盈亏,而大家知道论文从审稿、印刷、出版、发行都需要费用,而学术期刊订阅的人很少,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些收入对于支撑一本杂志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期刊社还有一定的广告收入,但也是有限的,况且含有大量广告的杂志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学术期刊收取一定的版面费用是可以理解的,这可能也是一个通行的做法。值得指出的是,当前确实有一些期刊为了利益不断扩版或是发行增刊,但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买方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症结仍是在论文发表对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包括高校及研究生)的重要性。自然而然,问题也不在于学术期刊的主管部门,因为主管部门只负责审批期刊出版及发行,他们无法去审查这些学术期刊包括增刊所刊载的论文的质量,当然对于一些非法出版物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取缔。 学术期刊收录论文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品质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对高校评估和学校申报硕士博士点数量均与发表论文挂钩,同时论文发表的数量又与科研人员的职称职务挂高(比如吉林大学“导演”的博导下岗,很大程度上就是论文数量不够)、与他们的年度考核及聘任挂高、与他们的工资待遇及福利挂钩,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论文发表对于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生存和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由此,一些学校和科研所把研究生必须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的硬性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硬性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进一步加大了论文发表大军,构成了巨大的买方市场,使得学术期刊的版面成为了稀有之物。这时市场规律发挥起作用来,随着求大于供,版面费看涨、期刊扩版、增刊增加,此时我们也明白了这些现象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花钱发论文的根源在于教育与科研自身。   找准了问题的根源,就能够让我们更快更准的整治和解决问题。但由于我们国情的决定以及当前意识形态的制约,尽管我们知道问题的源头,但问题的解决仍需要时间。 好在,我们的高校及科研所对于“论文发表”开始有新的认识。我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中科院均对此做出了反应。2005年6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在“关于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和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中提到:如果没有在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完成一篇独立写作,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该论文由硕士研究生所在的二级学科的3~5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认定小组,做出评审意见;论文评审通过后学生即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同年12月,为克服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带来的弊端,北京大学正式试点推行论文代表作制度,并率先在中文系开展,中文系教师在聘期内只要发表了一篇有较大影响力的论文,经院系学术委员会认定,在相关的学科领域里属于领先地位,对该学者的科研工作就不再进行量化考核。中文系的研究生也没有了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只要毕业论文作得好,照样能毕业。人民日报也报道,从今年起,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生发表论文数量不再做统一量化要求,而由各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本单位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从要求发表论文到完成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从统一标准到采取灵活机制,都让我们看到了从重数量、重刊物称号到重视学术研究本身质量的转变。 随着清华、北大、中科院这些新机制的推行,可以预料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这个行列,进行机制改革。到我们改革成熟的一天,花钱发论文的现象自然会消亡。当我们由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转变到追求论文质量,科研工作者将有更多的精力去探求自己在学术上的需求,必然会推动我国学术进步。 (稿源:红网http://www.rednet.com.cn 2006-1-11 作者:何益波 陈静)
责任编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