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知名经济学家成思危逝世8天后,《成思危论虚拟商务》一书20日与公众见面。中国多位管理学者高度肯定这位“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继“虚拟经济”之后的又一理论创新。

“虚拟商务”的概念是成思危于2005年提出的,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虚拟商务的演讲和文章。他定义的“虚拟商务”是指根据系统工程原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实体经济的最初生产环节一直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联系起来,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达到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果的目的。

该书收录了成思危关于虚拟商务的30余篇文章、演讲和采访稿,涉及供应链管理、第四方物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内容。

在该书自序中,成思危提及,其酝酿提出“虚拟商务”的概念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他认为虚拟商务还处在十年磨一剑的阶段,本来还不到出一本书的时候。但由于很多学生、同事、社会企业希望对此有所了解,因此由同事和学生整理其近年来的讲话和文章成书,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推动中国消费经济的发展,让消费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汪寿阳认为,该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虚拟商务的整个发展脉络和发展现状,对未来中国虚拟商务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余乐安表示,虚拟商务提出的时间不长,大部分都是成思危的论著,他把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网络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三大组成部分。该书从解读新经济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同时分析了现代电子商务的问题,体现了其前瞻性和远见性。

国际供应链协会中国区首席专家韩永生说,书中一些理论已经应用于实践,帮助实体企业提高系统效率,充分证明其理论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积极策应和组织实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所”)建设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将喀斯特生态、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健康养殖等作为着力培育和推进的方向,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亚热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朝建设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们应有的‘特色’是什么?无论喀斯特生态、农业面源污染还是畜禽健康养殖等,都是呈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

常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吴金水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他称这是他的“本色”,他和亚热带所里的男女老少一样,正是靠这种和我国亚热带地区群众打成一片的“本色”,才使亚热带所形成了今天自己的科研“特色”。

1 真金白银的生态补偿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传统以种植玉米为主,虽然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也是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根源。地表碳酸盐岩石风化之后仅有5%残存形成土壤。坚守亚热带所“喀斯特团队”长达20余年的王克林分析说:“要形成1厘米的土壤,南方红壤丘陵地带只需几十年,而在广西等喀斯特地区则要5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特别不适宜高强度的耕作,因其导致土壤的流失速率甚至超过红壤丘陵区,耕地迅速退化!”他认为,喀斯特地区的治本之策和最佳“产出”就是“好山好水好森林”。为此,动员干部改变“保粮”的政见,改造生态和经济效益低下的农业结构,培育农民的新技能,他们没少花费心思。

破解中国独有的难题,他们将自己的心血融在广西边远的贫困山乡。曾馥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已在广西环江县扎根21年,当地老百姓叫他“真扶贫”,被环江县当作“自己人”选为县委常委和副县长。

他们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解决引种原本不适宜在广西种植的椪柑等特色作物的栽培技术瓶颈,使落户环江县肯福的500余户生态移民3年致富,打造出喀斯特区可持续生态移民模式,成为国家贫困人口转移扶贫的样板;在稀有人烟的大山中峰丛洼地里,建起了替代玉米种植的生态养殖和生态经济林等生态治理衍生产业示范区。

他们在大山里建立了喀斯特生态观测研究站,部署了一系列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独特地表过程的原位观测集水区、长期观测研究样地、长期定位试验和农业科技应用示范区,引领了喀斯特地表过程与农业交叉研究领域,荣获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一等奖。

王克林的团队经研究认为:“喀斯特地区应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减少人为干扰,通过生态治理与生态保育,向保护性种植的高值农业转变。”发展适合当地的农林牧耦合的替代型草食畜牧业生产模式,他们提出形成西南喀斯特农牧复合带发展战略的布局建议。

环江站研究成果的推广,得到地方和行业部门的认可和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及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领导先后到示范区考察与调研,示范区作为桂西北喀斯特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石漠化治理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技术推广现场。

环江站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成为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观测与研究平台技术依托单位,有力支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利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环保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等项目的成功实施。享受到“生态红利”的环江县,日益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并将生态立县作为第一战略。

通过对表层岩溶带水源涵养功能的调控和水土保持研究,他们为环江县木论乡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保护等提供了技术支撑,2015年,木论乡的思泉瓶装高端矿泉水一经露面,就荣获了中国高端瓶装水与健康水展览会“世界好水源”和“最佳养生用水”推荐奖。

他们开展喀斯特地貌关键水土过程、植被生态适应机制等研究,提升了环江喀斯特的科学和保护价值,支持了环江喀斯特2014年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当前,环江站作为科技的支撑单位,正全力支持环江县申请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试点县。

2014年,环江站完成的木论喀斯特森林25公顷大型固定样地调查,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平台。

喀斯特研究团队也让环江县的生态环境有了绿色收获:2011年,该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广西唯一的“碳交易”试点县,有关“碳交易”颇具说服力的计算方法,使该县得到了真金白银的生态补偿。

环江县4000多平方公里的裸露石峰,如今逐渐披上生命的绿色,山民的年收入也从21年前的五六百元,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千元。

2绿狐尾藻不再神秘

吴金水带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团队,从2008年开始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城郊环保型特色农业环境技术研究与示范。

过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采取种植菖蒲、水竹、美人蕉、芦苇、雨久花等,但这些植物不仅生长期短,且长成之后就不吸收氮和磷。“既然要有所创新,我考虑到这些植物存在的问题,只作一些比对参考,但必须在植物选择上有突破。”吴金水介绍说。

2008年春,吴金水发动肖润林等三位教授跑遍长沙,在长沙市动物园找来绿狐尾藻,这是以前少有研究过的,在水污染治理上没有人采用过。他们初步试验发现:污水通过它后变清了许多,明显优于同一试验种植的其他十多种植物。秋天其他植物开始泛黄,绿狐尾藻直到冬天仍然是绿的。

金井镇锡福村以养鸡鸭猪,村支书王茂存是位明白人,焉能对村边发生的变化熟视无睹?2012年春,王茂存带领村干部找到吴金水:“我们每家约有50~100头猪,养殖污水使得河水又黑又臭。可否帮我们治一治?”吴金水和肖润林随即带锡福村干部到实验站实地查看,一上午不厌其烦地讲解。

几个月运行下来,绿狐尾藻的生态湿地初步见效:进去又黑又臭的猪粪水,通过湿地出来的水很清澈。由此吴金水等得到启发:投放绿狐尾藻的生态池一是氨氮要控制好,二是进水不能有油脂。稻草可保证其功能达5个月,也比其他的材料便宜许多。

2012年,吴金水团队的副研究员、长沙县科技特派员刘锋到开慧镇的葛家山村,做了4条生态沟。

“2013年,完成了开慧河生态大湿地处理工程。2014年开始城郊小流域环境保育体系的构建与示范。”刘锋介绍说,“我们工程结束后也一直免费做采水样的监测。模拟绿狐尾藻多级湿地对高浓度养殖污水的处理机理,同时通过长期试验数据,计算出绿狐尾藻湿地对养殖污水的去除参数。”

在长沙县开慧乡葛家村支书汤长顺的带领下,本报记者来到开慧乡葛家村三组实地查看。汤长顺指着通往开慧湖的几处沟渠说:“稻田里的水经过湿地后才排到湖里。亚热带所每星期都会来这里监测水质。我们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这里共搞成32亩的湿地,上游的水集中到这里净化,达到很好的效果。”

2014年初的采样测定中,经绿狐尾藻生态湿地的处理,养猪场的养殖废水中无论COD,还是氨氮和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都远低于国家颁布的养殖企业强制排放标准,“绿狐尾藻,能高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氨氮等。猪舍里排出的水完全可以洗手。”作为长沙县的第七批科技特派员,肖润林也满怀喜悦。

3控需求、减投入、阻迁移、治污染

1998年,吴金水从英国归来,发现我国许多地区不再有从前比比皆是的清澈水体,一直留心寻找一个合适的小流域开展亚热带农业环境过程与农业污染治理研究与示范。直到十一年之后,吴金水争取国家支撑计划,拿到了建立流域农业环境与污染治理研究与示范基地的第一桶金。2010年出差的航班从长沙起飞,他透过飞机舷窗外发现了一片大小适中,四周由山区围起的独立小流域,恰似梦中开展农业环境过程与农业污染治理研究的“风水宝地”。回来后他立即到实地寻找,原来这个地方竞是他的团队长期开展研究的所在流域,不禁庆幸和感叹。

2011年,长沙农业环境实验站“水到渠成”,由亚热带所、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政府、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三家联合共建。吴金水要求团队将所有项目需要部署的试验集中一处,在3年中建立了覆盖105平方公里包括水文及土壤、大气、水环境观测系统,以及面积达30公顷的试验和示范区。尽管各个项目的目标不一,但设计的中心目标却很独特,首先是构建“控需求、减投入、阻迁移、治点污”的流域农业环境污染源头综合防控体系,其次是试验和示范亚热带生态高值循环农业系统,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支撑。

以绿狐尾藻生态湿地为关键技术,对养殖废水进行治理引起了很大反响,2013年4月1日,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来锡福村现场考察,给予其高度赞赏和肯定,认为这是目前治理污水最实用、最简单、最科学的模式。

随即,该模式在浙江省嘉兴和绍兴得到了推广。存栏各为五千头猪的嘉兴五丰牧业、嘉兴科皇牧业以及存栏七万头猪的绍兴富强牧业等规模化养殖场,采用该技术治理养殖污染均实现了达标排放。

亚热带所承担的中科院重点部署课题——平原高密度养殖区废弃物污染减控技术构建与示范,让绿狐尾藻当治污先锋,建立了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河床底泥活化改造、生态滤床拦截等关键技术,使嘉兴明月河的水质明显改善。据嘉兴市环保局现场提供的检测数据,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显著降低,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和III类的标准。

治理面源污染,以绿狐尾藻的处理能力,200亩地只需用1亩边角荒弃地做氮磷消纳湿地。且绿狐尾藻种了三年基本都不用管,非常简易可行。吴金水说:“之前养一头猪产生的养殖废物,至少需要10平方米土地来降解污染,中国没有这么多土地。我们把一头猪压缩到2~3平方米的土地解决问题。”

用绿狐尾藻喂鸡,每只鸡每天消耗1公斤多鲜草,锡福村10多家农户喂鸡,基本上能把治污的绿狐尾藻利用掉,长成的鸡和下的蛋卖到城里很受欢迎。王茂存说:“我们村吃绿狐尾藻长成的土鸡,一只就能卖一百多元!”

“绿狐尾藻收获后可替代饲料,粗略估计,一亩湿地的绿狐尾藻可取代5亩地的玉米,故此,我们治理养殖污染是在节约用地。”陪同本报记者采访开慧乡的王毅博士介绍。

江西万年县每年至少数十万头肉猪出口香港,过去养殖污水排放未能很好解决。经印遇龙院士介绍,2014年春节后,万年县县长带着养猪专业户来到亚热带所,“接受公司的委托,我们2014年10月就帮他们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吴金水说。

2014年11月21日,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增添了一道绿色——“绿狐尾藻治理污水技术区域适应性研究与示范”,该项目在长沙通过了专家论证。项目示范地区覆盖了湖北、湖南等省,是基于财政部“率先在南方10省市开展绿狐尾藻生态治理废水技术示范”的总体部署。

肖和艾是吴金水循环农业团队的成员,从2012年开始,他就在金井镇的脱甲村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与示范,核心理念是:“生态、高质、循环。”2013年,长沙农业环境实验站引进60头国外品种的肉牛,全靠试验站田边地头的杂草、20亩低产田的转种牧草以及水稻、玉米等作为收获之后的生物质养殖,牛的排泄物全部作为试验站作物的有机肥,50余亩地两年来基本不施化肥。

印遇龙院士对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很感兴趣,他对肖和艾说,牛喝茶可以排毒消炎杀菌,亦即在牛养殖的过程中让牛“喝茶”,可消炎杀菌排除体内毒素,增加牛肉品质。牛吃完牧草1小时后即让牛“喝茶”。冬天红茶为主,夏天绿茶为主;早上红茶,中午绿茶,晚上黑茶。

“一头牛相当于10个人的喝茶量,每年得喝20斤茶叶。”肖和艾说,牛到固定时间没有喂茶,就会哞哞叫以示“抗议”。去年5月母牛下的崽,现在一头即可卖7000~8000元。今年6月母牛又产下两头小牛,肖和艾为小牛取名“欢欢”和“莉莉”。

4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可期

2006年1月,株洲马家河镇爆发严重的镉污染事件,黄道友研究员因多年致力农业环境研究,被湖南省政府聘为专家组的成员,第一批进入马家河镉污染事件区域,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的资助下,在马家河镇中路村建立试验研究基地,开展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治理研究工作,提出了重金属超标农田农业安全利用的研究策略及“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科学治理”的总体研究思路。

与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的合作,黄道友等对长株潭工矿区、污灌区和城郊区三类重点区域195万亩农田进行调查,逐步摸清了以镉为主的重金属污染元素、污染程度及其分布,并根据农田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差异,对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农田,分别提出不同的技术模式,形成“重金属超标土壤的农业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成果,获得201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黄道友等针对我国轻度污染农田,先后研发了兼具作物需肥供应和降低土壤中镉、铅有效性的功能性新型复混肥,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针对中度污染农田,研发了高效降低土壤中镉、铅活性的复合钝化剂产品,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针对重度污染农田,研发了麻类作物高产高效替代种植技术模式,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共同组成“镉铅污染农田原位钝化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获得了2014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4年,国家启动“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黄道友研究员被聘为专家组的成员,代表本所承担了湘潭市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技术指导工作。

为了推广应用更加经济、高效的技术产品,2015年春,黄道友他们和湘潭市原种场通力合作,开展镉污染农田修复新技术新产品的集中展示区建设,先后接受来自湖南、上海、广东、湖北、辽宁等地53个单位寄送来的包括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具有降镉功能的叶面肥(叶面阻控剂)及其复合产品。

由湘潭原种厂厂长何刀山陪同,本报记者在雨湖区棋盘村看到,在几百亩的水稻集中展示区,每个田块和产品都竖立有顺序编码。何刀山厂长介绍说:“我们采用严格的田间小区试验,亦即3次重复试验以及每个产品4~5亩的大田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各小区及示范田块统一管理,到秋季将统一取样送测,试验结果统一公布,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5 研究牛反刍管好“猪屁股”

2009年6月,来自国内生猪产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长沙共同宣布,联合组建我国首个生猪产业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亚热带所既是联盟发起单位,也是联盟的首任理事长单位。

根据联盟成员企业提出的科研任务,他们分别前往双胞胎集团等国内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将实验室搬到了养殖场,与企业共同研发的绿色环保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技术产品,已被全国16个省市19家企业直接采用,累计帮助企业新增利润34.11亿元,新增税收13.7亿元。

2013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该联盟由亚热带所印遇龙院士发起并担任理事长。

为了管好“猪屁股”,从提高动物营养的有效吸收率做起,“动物营养的有效吸收率提高,饲料就用得就少,其粪便排放也就少。提高动物营养的有效吸收率,是保障粮食战略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本报记者采访同样是农民“本色”的印遇龙院士,他显得有些讷言,几乎都是亚热带所副所长谭支良帮着介绍。

印遇龙所领导的团队建立了猪氮/氨基酸评价方法体系,其中,“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应用”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该技术应用到全国100多家企业,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美国营养学会会刊高度评价: 印遇龙团队提供的氮代谢与调控新技术和新发现,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有利于养殖业减少氮排放和提高经济效益。

印遇龙带领的团队把技术成果应用于饲料配方,促进粗蛋白体系向可利用氨基酸体系转化,打破了外资企业对我国饲料高端市场的垄断。

印遇龙带领其课题小组,制定出肉猪生长对各种营养原料的需要量。“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库”并被广泛应用。运用该成果研制出的浓缩蛋白质饲料和预混料,产生经济效益1.3亿元。

2014年10月,印遇龙获得了两项荣誉:他在德国慕尼黑百奥明世界营养论坛的大会报告论文,荣获得了百奥明世界营养论坛world nutrition奖;获得汤森路透为他颁发的中国引文桂冠奖。

谭支良说:“印老师带领我们作研究,一是猪肉为什么不好吃?我们研究了肉质性状的形成机理。二是为什么牛胃里会产生温室气体?我国牛消化道甲烷排放的问题,一直缺乏基础数据支撑,主要采自IPCC的数据,我们为此做出了反刍家畜甲烷排放量评估模型。三是为什么有机肥回不了田?关键在哪?因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太多等原因,粪便就不能回田。”

据统计,牛反刍排出的甲烷占农业37%,为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减少甲烷的排放,谭支良研究团队目前的一项工作,是收集数据估算我国牛反刍排放的甲烷量,并将此和国际水平相比较。

“我们搞农业生态研究,就必须像农民一样吃苦耐劳,我会用手挤奶是在读大学本科时就学会的,一头牛挤半小时,两手都是酸的。” 谭支良说,“我们跟着印遇龙院士,要学习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心另一位副主任周传社博士的项目在西藏,一般人会选择8月去,他因STS项目的需要冬季进站,在西藏一工作就是20多天。”

王敏副研究员是谭支良的助手,他介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说:“我们有时干的是体力活:测牛排放的甲烷,把牛关到呼吸代谢室,只有4个平方米,我们前拉后赶,再费力气都没用,只能顺着它走,把它引导过去。”“在实验区工作时,我们在牛的屋里装上了空调,自己没有空调也不觉得很委屈。”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5-07-20 第7版 团队

 

    中新网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马海燕)在北京夏天最酷热难耐的时候,80岁的成思危走了。留在他身后的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创业板,一个炙手可热的风投行业,还有一群中国管理学的未来领军者。

  在中关村东路80号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办公楼二楼,哀乐环绕,花圈成排,这里被布置成灵堂,接受师生们的悼念。成思危的座右铭“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竖立两旁。

  在最后的13年里,成思危就工作在这里,他一手创建了这个学院,并使其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脱产MBA、金融MBA、创业MBA四个项目,全部通过了MBA国际认证。他最后的职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穿过灵堂往里走,最里面是成思危的办公室。外间是他会见客人的地方,投影仪上播放着他生前关于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访谈。里间是他办公的地方,办公桌后是一面五星红旗。左边满满一面墙的书柜除了经济学书籍,最多的是人物传记和历史书。据说他生前最爱读的史书是《明史》。

  房间右边的一角摆着几张成思危与友人、同事的合影。其中,他与全国台湾研究会同仁的合影尤为引人注目。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折,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他从香港回到广州。多年后,成思危与父亲成舍我团聚时,这位杰出的一代报人说:“当年我是知道你离开的,我没有说,就是默认你走;今天看,你走的是对的。”

  在成思危的办公室里,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石勇跟中新网记者回忆起这一段满是钦佩,他的一生都是用自己的学术、涵养以身许国,无论是最早做化工,还是赴美学习带回风险投资的理念,到退休后加入民主党派,官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石勇说,他生前跟同事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说假话”、“少说空话”。作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常常说大实话:“股市要改革,必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把‘坏孩子’赶出去”;“在金融安全问题上,有的人主张抗击‘阴谋论’,实际上,如果把抗击‘阴谋论’作为保障金融安全的战略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国科大师生眼里,他既是“风投之父”,更是他们尊敬的师长。石勇说,他每个月都要与学生见面,给学生上课,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再到金融学、虚拟经济学。他的讨论式课堂教学与西方大学完全一样,学生们先读书后讨论,最后他再讲自己的观点。在管理学院,大家没觉得他是多么大的领导,有事情一起开会讨论,他总是那么谦和有礼,一语中的。和成思危共事多年,石勇没见他发过脾气。

  王佳妮觉得能做成思危的学生很幸福。最初来这里做博士后时,她没想到导师真的会亲自指导,“他那么忙,名气那么大,以为就是挂个名而已。但他每个月都跟我们见面,他帮我选择了天使投资这个研究方向,希望能给这个创新创业热潮多些理性思考。”

  2014年刘曼红、王佳妮的著作《中国天使投资》完成后,成思危欣然作序。他在序中写道:“正如16年前在全国政协提出‘一号提案’推动中国风险投资事业一样,支持天使投资的发展也要发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且支持他们把创新思想转化为产品或技术。”

  成思危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研究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的研究利率,有的研究大数据,为他们提供方便,让学生自己去做出成果,但他从不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学生推荐工作。学生们也都认为很正常,因为他也不给自己的儿女推荐工作。

  2005年田歆跟随成思危硕博连读,为了帮他搞清楚虚拟商务,成思危在美国花2000元人民币为他买回一本原版教材,这成为田歆最珍视的礼物。

  2008年6月11日,身为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的成思危给该中心定下了八字文化“创新、严格、民主、开放”。石勇记得,这一天是他77岁的生日,这是他在这里工作六年后觉得最应该代代传承的东西。

  除了学习,成思危也会关心学生们谁谈恋爱了,谁失恋了,谁结婚了,谁生孩子了。他最珍视与学生在一起的日子,在国科大工作13年,他带了60多个硕士博士。

  2014年成思危生日时,学生们围着他用八种语言唱生日快乐歌,让学生王中兴很惊讶的是,八种语言老师都听出来了。但学生们没想到的是,那是他们最后一次陪老师过生日。(完)

    **查看原文:http://www.chinanews.com/m/sh/2015/07-13/7402609.shtml?qq-pf-to=pcqq.c2c

继承发扬成思危主席遗志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成思危主席此格言当为吾等人生楷模,“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我们将继承发扬成思危主席遗志,努力将IFF打造成打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外交平台及智库。                

——国际金融论坛(IFF)理事长姜建清
陆克文主席悼念成主席纪念词

我记得很多次在北京和他的谈话,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值得尊敬的人。希望以绵薄之力,继续将他所创立的事业发扬光大。

——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 / 第26任澳大利亚总理 陆克文
纪念国际金融论坛创始主席成思危先生

成思危主席具有卓识远见,将风险投资理念引进中国并加以推广。成思危主席在中国国际金融领域的声望和贡献无人可以替代,将被永远铭记、永远珍存。  

——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席 /韩国前总理 韩升洙
沉痛悼念成思危主席

成思危先生三十多年来始终活跃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和金融舞台上,发挥了很大的影响。成主席的仙逝,使得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失去了一位积极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令人不胜悲痛。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 金立群
沉痛悼念成思危主席

黯悉成思危主席辞世,不胜惋悼,哀伤难舍。我向成主席的家人致以诚挚哀悼。成主席个人成就卓越,一生硕果累累。我们将永远怀念成主席的丰富经验、领袖风范及谆谆教导。

——IFF基金理事会联合主席 沙特图尔基亲王殿下

鸠山友纪夫纪念成思危主席

闻悉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倍感遗憾。成主席为贵论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离开是论坛的一大损失。

——IFF顾问委员会主席/ 日本前首相 鸠山友纪夫
海梅·卡鲁阿纳纪念成思危主席

成主席及同事们创办的国际金融论坛,将决策者、学者及金融界的专家汇聚一堂,功德无量。衷心希望成思危主席所坚持的开放和建设性交流的精神,得以传承。

——IFF顾问 / 国际清算银行(BIS)总裁 海梅·卡鲁阿纳
追忆成公 遥寄哀思

成思危主席是一位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领袖,才华出众的经济学家。他的积极能量,他的敬业精神,他的管理才能,他的无私奉献,将永远铭记于IFF所有成员心中。

——IFF全面可持续发展理事会主席 / 新西兰前总理 詹妮·希普莉
成思危为中欧沟通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成思危主席为中欧两大文明的沟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领导下,国际金融论坛(IFF)成为了一个不可超越的高端交流平台。

——IFF顾问 / 摩根斯坦利副主席 / 意大利前财长 多梅尼科·西尼斯卡尔科
沈联涛纪念成主席

成思危主席对中国文化、中国商业和政府行为了解甚少的外国友人们,格外耐心、谦逊。三言两语间,便能打破文化差异的沟壑,清晰地解释复杂的问题。

——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理事长 / 香港证监会前主席 沈联涛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刘 婧) 7月5日上午,中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举行,9833名学子喜获研究生学位。

记者了解到,今年该校5035名学子获得博士学位,4798名学子获得硕士学位。举行毕业典礼的国科大礼堂座无虚席。身穿学位服的毕业生在热烈的掌声中接受学位颁发及亲友师长的祝福。

校长丁仲礼的致辞饱含喜悦和信心,更充满信任和期待。他说:“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承继中国传统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勇敢地担负起你们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历史责任,成为引领社会不断走向光明的先行者。”面对即将走上更大舞台、意气风发的毕业生,他引用李白的诗句为大家壮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生代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孙飞翔深情回忆了自己在这片科研热土的青春岁月。黄土高原的烈日和祁连山的险峻是他在国科大科研生活的底色,但想起来都是深深的不舍。面对新的岗位和环境,国科大“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将铭记在心。

2015年度,国科大共授予5035名毕业生博士学位,其中理学、工学博士学位约占97%;授予2723名毕业生学术硕士学位,其中理学、工学硕士约占92%;授予2075名毕业生专业硕士学位,其中90%为工程硕士。据统计,今年被授予学位的毕业生中,多人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发表了论文;有4600多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

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高校,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于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目前,学校在学研究生达4.28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0%,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此前,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19564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