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推动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 48
  • 创建于 2004-10-25
  • 1012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于1998年率先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几年来,中科院明确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能定位,确立了新时期办院方针,实施了新时期发展战略,知识创新工程取得重要进展。2004年初,中科院进一步明确了“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办院宗旨,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提高质量与发展规模有机统一的发展思路,树立把中科院办成一所大学校的新观念,知识创新工程进入了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必将承担起为国家、为中科院培养大批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眼界高远、富于开拓创新的高级科技后备队伍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四年来,研究生院抓住国家科教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在中科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完成了研究生教育体制和机制的重大调整,推动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一、更名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确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新体制   中国科学院历来是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曾书写过光辉的历史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家科教事业高速发展的形势和任务,中科院党组高瞻远瞩,于2000年6月在上海召开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办新研究生院的共识。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自此,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研究生院的建设与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和机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驶入快车道。   研究生院坚持“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已逐步建设成为一个以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为主体的办学实体;她由设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分处、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基地和各培养单位(中科院各研究所)共同组成,经过几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覆盖全国的网络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国内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的、新型开放的、现代化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二、遵循“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打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品牌   1.招生数量、在学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实现规模突破    研究生院抓住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历史机遇,及时调整规划与政策,实现了学生规模、质量、结构的协调发展。从2001年至2004年,研究生录取人数以平均22%的幅度逐年递增,2004年录取10594人,首次突破万人;至2004年9月,在学研究生已达到29163人,其中博士生约占50%。在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研究生院的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2002年报考规模达到全国第一,生源优秀率大幅回升,生源的总体质量进一步提升。   2、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教育涉及41个一级学科,119个二级学科。在院所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研究生院根据已有的学位授权学科,组建了院所结合的40个课程设置学科专家组,负责审定本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截至2004年6月,完成33个学科2200余门的课程设置方案,为学生选课、教师授课、教学评估提供了依据。    规范教学管理,变“因人设课”为“以课聘人”。通过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对开设课程及内容做出了规定和调整;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对本部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的任职资格提出明确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几年间,研究生院停开或改造了近40门内容陈旧的课程,近20名教师退出教学岗位,集中教学园区的开课门数几年间翻了一番,在2003-2004学年达到731门,彻底变“因人设课”为“以课聘人”。    增设夏季学期,实行学期改革。2004年研究生院实行学期制改革,实施“两长一短”学期制,即在秋季和春季学期中间,增设一个以综合素质类、专业提高类、知识拓展类课程为主的夏季学期,邀请200余位海内外著名学者参与夏季学期授课;教学时段实行“三改二”,把每周3课时的课程压缩成2课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学时数,提高课外、内学时比。   3、强调文化育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研究生院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注重文化育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发挥知名科学家、研究生导师对培育研究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独特作用。举办“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新案例系列讲座”、“研究生素质教育大讲堂”、“人文素质知名学者系列讲座”等活动,指导和引领研究生的治学、处世、做人。在导师培训中增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教书育人教育和思想教育内容,使研究生导师成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育。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加大人文、社会、管理类课程比重;开展艺术教育,举办音乐艺术系列讲座,成立了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开设心理咨询室,在健全人格、心理扶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研究生院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弘扬“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理念,构建适合于人才和队伍成长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凝练研究生院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文化精神,提供激发创新思维、闪现创新灵感的学术环境,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研究生院鲜明特色的创新文化初步形成。   4、留学生招收与培养迈出实质性步伐   研究生院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留学生招生工作,建立了留学生招生、培养、管理、奖学金等一套完整的政策机制,分别与国外高校及德意志研究联合会、马普学会、第三世界科学院等知名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外国留学生。到目前为止,共有400余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在学,其中外国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48名,港澳台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58名,其余为短期进修生。   同时,研究生院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先后同美、德、法、英、澳、日等国家和香港的近10所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签订了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三、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特色,研究生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各培养单位(各研究所)的研究员和研究生院本部教师组成。来自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近300位两院院士、4500余位教授与研究员共同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   研究生院的授课教师全部实行岗位聘任制,目前已在研究生院本部和91个培养单位聘任了的1600余名教授、副教授(其中包括139名院士),为研究生讲授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同时,研究生院以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为宗旨,聘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学术巨匠来院授课、讲学。前沿学术讲座、Seminar专题讨论与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美学教育相结合,开拓了研究生视野,活跃了学术思想。   在各培养单位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研究生院集成全院的学科优势,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几年来新增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6个;取得了科技哲学博士点授权,以及工程硕士、MBA专业学位的授权,在人文、管理等学科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拓宽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领域;在12个一级学科领域内,自主设置了14个学科专业,解决了交叉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的问题;使全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的专业涉及9个学科门类,占全国12个学科门类的75%;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达到26个,覆盖了理科门类所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14个,硕士点达到130个。    研究生院整合中科院系统的教育资源,重新组建了数学系等十二个院系。为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先后聘请了成思危教授出任管理学院院长、郑必坚教授出任人文学院院长、徐冠华院士出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栾恩杰教授出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秦大河院士出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陈佳洱院士出任物理科学学院院长、朱道本院士出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并从培养单位聘请了一批知名中青年科学家兼任院系领导,整体带动和推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生教育跨越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1、教学基础设施、园区环境显著改善   几年来,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生院对原有玉泉路教学园区的教学、生活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新建了中关村教学园区,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目前两个园区有近一万名研究生集中学习和生活。   研究生院对校园网进行了全面升级,网络出口增容至1000M。完成了中国科学院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建有47个教学站点,通达全国20余个省(市)的100余个研究院所,形成了覆盖全院各培养单位教育网络支撑平台。远程教育系统的开通,使中国科学院系统高水平的师资和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使分布各地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及时得到优化的教育资源,共享高水平课程。   2、规划建设新园区,为研究生院跨越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几年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在学研究生达到了2.9万人。但是,教育资源分散、教育基础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研究生院向科学院党组提出了建设新园区的建议并得到批准,2004年3月,国务院也原则同意中国科学院在雁栖湖建设研究生院新园区的规划。新园区将成为集中展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崭新形象和社会贡献的窗口,成为中国科学院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成为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摇篮。    五、不断探索和发展“两段式”培养模式,形成中科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探索形成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两段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中国科学院50余年的研究生教育历程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即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在研究生院(或其它高校)学习基础课(第一段),然后到研究所参加科研课题、论文写作与答辩(第二段)。几年来,研究生院适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对这一培养模式不断进行发展与完善,初步形成了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两段一体”的培养模式。   紧密依托于各培养单位的力量与优势,研究生院认真贯彻“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负责全科学院研究生的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对研究生院培养的全过程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逐步建立起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培养体系,研究所的所级领导和教育管理干部直接参与研究生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研究所的导师参与基础课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直接担负指导研究生做科研课题、实验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的实施,使“两段式”培养模式中的“两段”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实现了高水平科研与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一体化。    同时,为推动真正意义上教育管理一体化的实施,根据路甬祥院长的倡议研究生院建设实施了TRRP(Teaching Research Resource Planning)教育科研资源规划系统。其中的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学位评审授予系统等16个应用子系统已建设完成,并已经实现了对教育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TRRP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为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实施以及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统一管理、运行的基础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新体制与新模式的优势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研究生院以北京本部为主体和龙头、联系和覆盖全国的网络状组织运行体系,在宏观的层面上使中国科学院系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管理的统一成为可能;“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的实施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管理的协调统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中国科学院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中国科学院已有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更充分地发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整体优势。可以说,实施“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培育和放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优势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据1999年到2004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评选的统计,全国共评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93篇,中国科学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93篇论文获奖,以不足全国10%的博士生数量,而获得全国15.7%比例的优秀博士论文,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科院研究生院自2002年到2004年,连续三年被社会评估机构评为国内理科第一、工科第二,综合第一的研究生院。    现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生培养体制、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必然会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章来源:科学新闻)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