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赵启正寄语中科院学子:培养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

  • 韩琳 (中国网)
  • 创建于 2012-09-20
  • 359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受邀担任“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0场报告会主讲人,以“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为题发表演讲。

中国网北京9月19日讯(记者韩琳) 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为题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要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他同时表示,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培养出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

当天,面对礼堂中数百名聆听讲座的中科院的研究生们,赵启正首先从美国和日本对公共外交的定义讲起。他说,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对外国公众的外交,其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变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中国的公共外交基本上就是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外国公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因此不能只说好的。我们有七分成就,还有三分不足,什么不足?单位GDP能源消耗高,城乡发展不平衡,或者是教育制度现在不够公平,等等。

赵启正说,由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日渐强大等原因,国际关系对中国意义甚大,今天中国人开始到外国去沟通了,公众也开始关心国际事务,更开始关心本国的声誉了。因此,中国现在开始加强公共外交。

赵启正指出,中国人要做好公共外交,首先要加强沟通能力,要善于对外表达自己。而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文化就很重要。中国人不管对外表达什么,都要表现出中国的文化价值,也就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赵启正谆谆告诫在座的中科院的研究生们:公共外交人人有责,它是一种自觉性,是一种爱国情怀。在和平时期,做一个很优秀的中国表达者就很好。

他进一步指出,自觉的公共外交需要的,首先是要有全球的眼光,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其次要能够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还要善待媒体,有一定的新闻素养。

赵启正还向听众介绍了自己从事新闻发言和对外交流工作的经验、心得。他说,跨文化交流的要点,第一是跨越语言的障碍,其次是跨越生活方式的差异,而最难的是跨越信仰的鸿沟,在和外国人在一起的时候,只要不是极熟的朋友,千万不要问对方的信仰。

“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也不是你的学生;既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他是新闻人,是你的挑战者。”在谈到记者的问题时,赵启正以循循善诱的口气告诉学生们,一定要善待记者,因为我们既需要记者去传递政府的主张,也需要媒体监督不正之风。记者都是有专业训练的,有丰富的知识。在记者面前,一定要诚实,绝对防止说谎。同时不应该说的最好不要说,透明是对的,但是不能“脱光了”。

赵启正最后表示,公共外交的理论并不具有艰深的学术性,但它的实践需要高度的智慧。中国的公共外交力求通过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与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它是长期的工作,既直截了当,也要柔和。

赵启正此次演讲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第130场报告会。1998年至2005年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具有丰富的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经验与理论知识,著有《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等多部著作。他的演讲受到了中科院研究生们的欢迎,演讲结束时,礼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据悉,“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办于2003年4月,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教育、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受邀担任“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0场报告会主讲人,以“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为题发表演讲。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纪委书记马石庄(左)担任报告会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的大门上方也挂上了大幅横幅。

赵启正受邀担任“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0场报告会主讲人,以“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为题发表演讲。

责任编辑: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