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勘:抗击雪灾的社会心理援助

  • 时勘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8-02-20
  • 2699
 
这次的雨雪冰灾,发生在2008年中国春运这个特殊的时段,发生在洪涝台风频发、连接中国交通大动脉的华中和华南地区。这个特殊时间、特殊地域的雨雪灾情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一场“大考”,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我国的政府效率、交通状况、电力设施的应急能力,也考验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民众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温总理两赴湖南视察时的主要目标是“通路、保电、安民”。截至目前,“通路、保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在这场巨大的灾情中,也出现了诸多民众“不安”的场景:2月2日,来自湖北监利的一女性旅客在广州火车站因挤踏导致死亡,这是春运以来广州火车站第一起因挤踏导致的旅客死亡事件。当晚,在有些旅客滞留严重的场所,旅客和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了推搡情况,所幸未造成严重后果……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和应对这些问题呢?

  心理援助不足是我们抗击雪灾的缺陷之一
 
这次雪灾暴露出我们在灾害危机管理方面应对能力的脆弱,当然,在其他国家面对暴风雪时即使有应对灾害的系统,也会出现混乱状况。民众在面对灾害时的心理行为应对,是危机管理中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面对突发雪灾的民众,由于归心似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着恐慌、抱怨、焦躁、悲观等严重的不安情绪。当这样的情绪传递到群体时,自然会引发群体的恐慌甚至冲突。这些年来,在灾害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抗逆力或心理弹性(Resilience),它指的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要具有一种良好适应能力。抗逆力或者心理弹性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避免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所谓“人定胜天”实际上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当灾难事件发生之后,除了调动各种资源抗击灾害之外,对于那些无助的普通百姓,一方面要向他们客观宣传抗击雪灾的进展,提高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让滞留旅客学会理性地面对灾害,也就是要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

  提高民众的抗逆能力是心理援助的关键

  人在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时,都会经历震惊、压力反应和复原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人都难免因遇到意外而感到震惊,只是程度大小不一,关键在于压力反应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里,个人理性认知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经过了这一阶段,就可以开始恢复了。在雪灾突发时,旅途中人们回家的期望受到干扰,每个人都挣扎着要逃离危险地带,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如果我们事先进行过灾害预防教育,让多数人知道面对灾害时正确的行为方式,民众就能更理性地配合救助人员,这样,前述踩踏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援助。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援助是抢险救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很多心理援助的专业人员都到达现场,对幸存者实施心理援助。在我国洪水灾害、SARS时期,一些心理援助、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也参与了一线人员和民众的心理干预,降低了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保证了抗击灾害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雪灾面前,心理援助应随救援物资进入滞留旅客数十万的广州火车站、断电十多日的湖南郴州、冰雪封盖着的贵州山区。目前最重要的应对方法,就是由工作人员向民众解释自我保护、服从大局的宣传的同时,发动灾民自己开展一些团体小组讨论,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积极配合,共同渡过难关。

  要注意提高民众的整体文明素质

  这几天我们也看到,在日本、欧洲和美国,也有严重的雪灾,但反应相对平静一些。我觉得,除了我们在危机管理设施、应对预案方面的差距外,还有一个民众文明行为的预防性教育问题。大家知道,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被评为2007年度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之一的原因,就是他坚决主张要在北京市民中开展公共场所排队的文明行为活动。北京精神文明办推出的迎奥运五大文明行为的号召,也把排队列为首要的行为。我非常赞成这一举措。可能一些朋友会认为,作为一个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这些事情微不足道。其实,我以为,这不仅对于开好奥运会非常重要,就是在当前的抗击雪灾中也是解决民众心理行为的关键问题。这种不排队的行为不仅在车站、商店,就是在所谓层次更高的乘坐飞机的群体中,照样表现突出。一些初次来中国的外宾在飞机落地的瞬间,很难理解我们某些国内乘客马上起立,站满走道,或者打开行李架取行李,或者高声打手机等旁若无人的举动。所以,通过这次抗击雪灾和此后的奥运会,我希望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战胜雪灾,多拿金牌;还应该使生活更加富裕的中国民众在应对灾害的心理方面更加成熟,在行为上更加理性、文明!

  要注意灾难后的心理援助,建立我国心理援助的专业化队伍

  从这两天的新闻报道来看,抗击雪灾进入关键的转折时期,我们在交通、电力方面的抗灾能力正在恢复。但是,经历过雪灾的民众和抗灾人员的心理状态,往往不会同步恢复,其心理援助进入关键时期。那么,我们不能每次都是当时危机事件发生后来总结不足,也不能完全靠社会志愿者来解决心理援助问题。为此,我主要有两点建议。

  第一,要注意灾难后的心理援助。灾难后恢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属于员工援助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我们迎战雪灾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曾经在SARS期间专门比较了2003年6月和7月民众心理状态的变化,结果发现,SARS灾难过后的7月,民众的总体心理状况反而比6月差。这似乎提醒我们,民众灾难后恢复至关重要,我们对于此次雪灾后的心理援助计划要尽早准备,特别要关注一些灾难后的幸存者和目击者的心理辅导。千万不要大意。

  第二,要尽快建立一支稳定的民众(员工)心理援助的职业队伍,以满足危机应对和日常辅导的要求。目前,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内高校和咨询服务企业,正在筹备中国员工援助协会和申请建立公众(员工)援助师的新职业标准。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在国外早已存在,主要根据民众的工作、生活状况及存在的身心健康和情绪压力问题,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等角度,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组织诊断、团队工作、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家庭和个人生活方面的诊断、咨询和发展建议。在灾害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在帮助民众自救和灾害后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交了员工援助师这一新职业的申请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中国劳动学会以及国际EAP员工援助协会等学术组织有大量专家已经为培训这支新型的专业队伍提供帮助,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机构的支持。

  雪灾即将过去,春节即将到来,祝愿在各地的人们过一个详和、平安的春节!

  (来源:科学时报 2008-02-05  作者:时勘,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时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