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小麦研究专家:锁定粮食产量年年下降的深层原因

  • 34
  • 创建于 2004-04-27
  • 833
                        记者 向杰   本报讯 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谈粮食问题似乎有点儿与主题不符,但在我国著名小麦研究专家李振声院士的眼里,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结合的分析方法锁定了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下降的深层原因。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近5年来,我国粮食总产连年下降,到2003年已经从1989年的10245.9亿斤下降到8613.4亿斤,比5年前减少了1641.9亿斤!   粮食产量年年下降的原因何在?无非是播种面积缩减和单产量降低。李院士说,面积缩减问题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工业园区的建设、修路、盖房、城市扩充等等各方面,暂不深究。但单产减产的原因是可以当场分析的,影响单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不外乎化肥的施用量、灌溉面积、机耕面积等三个方面。   李院士特意在给大家展示的幻灯中用统计图表剖析了这三个因素:多年来,全国化肥用量曲线和有效灌溉面积曲线一直是上升的,但近几年粮食单产却下降了6.4%%,这就说明了化肥供应量和有效灌溉面积都不是造成减产的原因;再看机耕面积的变化,从1998到2000年是增加的,2000年到2002年略有减少,但2002年仍比1998年多1860万亩,这表明机耕面积也不应该是影响粮食单产下降的因素。既然如此,那粮食减产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此时,李院士不由跳出话题感慨了一句:“这个论坛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很好。”他认为,面对关于粮食产量的实际疑问,在依靠数字统计的同时还必须结合社会学的分析。   “化肥用量、灌溉、机械都是可以促使粮食增产的农用物资,但是决定这些农用物资使用方向的是农民。农民是根据各种农作物的报酬效率来决定其农用物资投入方向的。”李院士告诉大家,在北京郊区种小麦根本不赚钱。因为小麦要施化肥农药,还要浇三次水,算下来平均投入得要250块钱。小麦买5毛钱一斤,亩产500斤的话刚好收回成本。所以农民自然会将较多的农用物资投入到其他报酬效率高的作物上去,因而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这就是粮食减产的深层次的原因!   由此,李院士提出在三年内实现我国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建议措施包括:第一,认真贯彻中央支农政策措施,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包括促进农民增收九项政策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这势必大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今年的粮食增收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尽快和恢复可能恢复的粮食播种面积。第三,加大对与提高粮食单产有关措施的支持力度。农用物资的保证供应是提高单产的物质基础,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是实现稳产高产的技术保证。前者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有效措施,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3年初对7省28个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投资严重不足、非专业人员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和农技推广体制不合理、农技推广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有缺陷等问题,希望能引起领导部门的重视,及早解决,使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2004-04-26)
责任编辑: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