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杜祥琬:人类无法弃核

  • 刘莉 (科技日报)
  • 创建于 2012-05-30
  • 508

 

本报讯 (记者刘莉)福岛核事故后,很多人谈核色变。德国、瑞士公开表示将逐步放弃核能,日本也将对核能发展做部分调整。同时,随着美国对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关注,一些人认为“天然气时代”将至。在5月24日召开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128场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天然气将成为一个绿色能源支柱,但不能只靠天然气替代煤炭和石油,欲实现更高比例的替代,必须加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贡献。

杜祥琬把能源结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化石能源为主,即化石能源在能源中占90%以上;第二个阶段是能源多元结构阶段,此时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10%;第三个阶段是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即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90%以上。他预计我国可能在2015年进入第二阶段。

“人类无法弃核”,杜祥琬分析,坚定核能发展战略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发现和认识核能,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人类既然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必然会努力去开发它、掌握它,使之成为人类的驯服工具。不驾驭核能才是真正的危险。”
其次,原理上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可控性。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电力的15%,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但是并不是必然的安全,一定要非常小心地做好它,防止事故”。

第三,对历史上出现的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福岛核事故,都做了仔细的、全面的研究,对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给出的经验和教训,都有明确的结论。三次事故分别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不同角度提供了互相补充的丰富经验教训和启示,深化了人们对核安全的理解。

责任编辑:刘莉